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9年9月8日,吉林德惠郊區一養魚戶來電話咨詢,他所養的300多畝魚池中鰱鳙魚發生這樣現象,鰱鳙病魚尾部時常露出水面,游泳失去平衡,腹部膨大。其他魚類還未見此類現象。經現場剖檢發現病魚鰾壁組織發炎增厚,鰾內腔狹窄,有的鰾壁組織充血,甚至有的壞死,綜合以上癥狀診斷為魚類鰾炎病。現將此病的防治措施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一、病因
1.病毒:病毒感染鰾的上皮細胞引發炎癥,導致上皮細胞不能使氣體擴散。因為氣體不能排出和進入,所以魚只能處于一種浮力狀態下。傳染性魚鰾炎是一種主要危害鯉科魚類的傳染病,能夠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2.細菌:細菌感染也可以像病毒那樣引起鰾上皮細胞增厚。
3.食物:若攝食過多,就會導致食物積壓鰾管。此外,投喂干餌料,也容易引起魚腹膨脹。
二、發病癥狀
病魚體色變暗,反應遲鈍,游泳失去平衡,頭朝下,病魚尾部時常露出水面,腹部膨大,剖檢發現病魚鰾壁組織發炎增厚,鰾內腔變得窄而小,嚴重時甚至鰾腔內充血,鰾壁壞死,并常與周圍臟器粘連。
三、流行情況
鰾炎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鯉科魚類,如鯉魚、鯽魚、青魚、草魚、鰱魚及鳙魚均可發生,流行水溫15~22℃。
四、防治方法
1.加強病疫知識宣傳工作,進行綜合預防。在引進魚種時有類似癥或疫情時,絕對不能引進魚種。新引進的魚種或親魚要事先消毒,隔離飼養一星期以上。并嚴格執行魚病檢疫制度。
2.發現此類病死魚要立即撈出銷毀,并在發病魚池用抗生素藥餌投喂,每天一次,連喂3次效果較好。
3.危害較重的池塘徹底清塘,具體方法是翻曬塘泥,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并改養其他品種魚類。
4.通常調節水質是預防病害的重要措施。如果鰾炎病不是因病毒、細菌感染引起,水質好的情況下就比較容易預防。因此,定期換水和監測水質是必須做的。
5.投喂片狀或顆粒狀餌料時要預先浸泡,在魚攝食之前使其膨脹,以減少在魚體內的吸水膨脹而影響魚類的攝食與消化。
6.更好的方法是投喂軟體飼料或其他的餌料,如冷凍或鮮活餌料。
文/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王春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