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鱔在自然水體中疾病較少,但在人工養殖生產過程中,由于密度過高、水質惡化、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疾病發生率較高,而細菌性疾病是黃鱔養殖過程中最主要的疾病。作者結合自己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黃鱔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技術,供養殖戶參考。
一、出血病
1、病癥:流行期為5~9月。病鱔體表出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出血斑,以腹部和身體兩側最多,肛門紅腫。有時口中流血,鰓部腐爛,發病較快,死亡率高。死亡前浮出水面深呼吸,呼吸頻率很快,此后病鱔不停地按順時針方向打圈翻動,最后死亡。
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定期更換池水;鱔苗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洗3~10分鐘,投放無損傷、體質健壯的鱔種;要及時將病鱔、死鱔撈出并隔離以防止病情惡化,并用10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浸浴病鱔5~10分鐘,同時,每100千克黃鱔用2.5克氟哌酸拌飼投喂,連續5天,第一天藥量加倍;每畝水深30厘米,用250克煙葉溫水浸泡5`8小時后,全池潑灑。
二、腐皮病(爛尾病、打印病、癤瘡病、梅花斑)
1、病癥:5~9月為主要流行期,危害較大。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大小、形如黃豆的紅斑,嚴重者表皮爛成漏斗狀,常引起鱔魚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鱔魚池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消滅病原體;若發現鱔體受傷,可用每立方米水化10~20克的漂白粉浸洗鱔體約半小時消毒;定期用1~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15~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并用磺胺嘧啶拌料投喂,第一天按池內鱔量每100千克用藥10克,第二天用藥減半,或內服氟苯尼考10~1毫克/千克魚體重,連續5天,每天分兩次投喂;還可在飼養池里放養3~5只蟾蜍,可預防此病。已發病的池可用1~2只蟾蜍,將頭皮剝開,用繩系好,在池內反復拖幾次,1~2日即可治愈。
三、赤皮病
1、病癥:以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期,是一種較嚴重的疾病。病鱔體表發炎充血,尤以腹部和兩側最為明顯,呈塊狀;食欲下降,活動明顯減少。嚴重病鱔會出現全身發紅,黏液脫落,肛門紅腫漸發紫,在發病后短期內死亡。
2、防治方法:用漂白粉兌水全池潑灑均勻,使水呈1ppm;5%~10%食鹽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鱔放入2.5%的食鹽水浸洗15~20分鐘;餌料內拌三黃片、磺胺類藥物投喂;每立方米水體用五倍子2克煎水全池潑灑,連用2~3天;池內浸漚楓樹葉、蓖麻葉,也有較好效果。
四、腸炎病
1、病癥:病鱔行動遲緩,全色發黑尤以頭部是最明顯,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膿血流出,以夏季發病為常見,病程較短,死亡率高。
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克;不投變質飼料,及時消除殘料防止池水惡化;對于發病池用1×10~6漂白粉或(0.2~0.3)×10~6紅霉素全池潑灑;每50千克黃鱔每天用大蒜頭250克搗爛后加入食鹽250克均勻拌入飼料投喂或用30~50克大蒜素拌餌投喂,連喂3~5天;按0.1%-0.2%的比例在飼料中拌入氟哌酸或復方新諾明或磺胺噻唑內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