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2年11月25日新聞)由江蘇省南通市海洋漁業局及上海水產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級農業跨越計劃――紫菜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開發項目,歷時三年,已圓滿完成了項目合同所規定的各項任務指標。本月初,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科技部專家組考評。
我國條斑紫菜的人工養殖業歷經30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一個年產值7億多元、創匯4000多萬美元的新興產業。但長期以來,紫菜的育苗、養殖、加工等模式還因循守舊,加工機械長期依賴進口,由于局部海區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加大養殖密度,還直接導致紫菜品質退化,病害頻發,產量下降,嚴重影響了紫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先進的冷藏網技術、快速出苗裝置等一大批科技成果難以迅速轉化。為此,國家農業部、科技部把紫菜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開發項目列入全國首批“農業跨越計劃”。這是“跨越計劃”中惟一的水產類項目。
據項目首席專家、上海水產大學馬家海教授介紹,一系列數據表明,該項目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使紫菜產業實現了從育苗、新品種應用、加工機械制造到最終產品加工出口的產業鏈和產業化經營。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條斑紫菜產業成套成熟技術體系的建立,并促成一批名牌產品脫穎而出,增強中國紫菜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國際競爭力。
經過幾年的航天育種探索,福建農科院已貯備了一批性狀特異、類型豐富的優異種質,為今后進一步開展航天育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水稻航天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課題由著名雜交稻專家、福建農科院院長謝華安研究員主持,將利用航天技術并結合生物技術,研究稻種空間誘變的變異規律,建立高效的水稻航天育種技術體系,創造出水稻特異種質和材料3至5份,育成優質高產雜交稻新組合2至3個。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