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2年11月21日新聞)中國紫菜將提升國際競爭力
據報道 由江蘇省南通市海洋與漁業局與上海水產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級農業跨越計劃--紫菜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開發項目,歷時3年精心組織、實施,已經圓滿完成了項目合同所規定的各項任務指標。國家級紫菜產業鏈項目正式通過了農業部、科技部專家的評估、驗收。
我國條斑紫菜的人工養殖歷經30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一個年產值7億多元,創匯4000多萬美元的新興產業。然而長期以來,紫菜的育苗、養殖、加工等模式還因循守舊,加工機械長期依賴進口。此外,由于局部海區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加大養殖密度,直接導致紫菜品質退化,病害頻發,產量下降,影響了紫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先進的冷藏網技術、快速出苗裝置等一大批科技成果難以迅速轉化。為此,農業部、科技部把江蘇南通紫菜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開發項目列入全國首批"農業跨越計劃"。這是"跨越計劃"中惟一的水產類項目。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國紫菜生產的核心技術和配套設備經過大批專家、學者的組裝、集成,已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長葉條斑紫菜種質分離保存技術、冷藏網換網技術不僅使中國紫菜在國際上具備了質量優勢,而且為下一步我國紫菜在國際市場的定位進一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創辦才3年的民營科技機構--江蘇南通瑞達機械研究所全心致力于全自動紫菜加工機組的研制生產,獨立承擔并完成了這一國家首批"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紫菜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開發項目的核心技術,其配套設備的技術性能和使用效果也順利通過了國家漁業機械儀器監督檢驗中心的質檢。
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許世衛博士指出,一系列數據表明南通紫菜產業鏈項目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使紫菜產業全面實現了從育苗、新品種應用、加工機械制造到最終產品加工出口的產業鏈和產業化經營。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條斑紫菜產業成套、成熟技術體系的建立,并促使一批名牌產品脫穎而出,中國紫菜在入世后的國際競爭力將更為增強。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