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6-14)南方網訊 全國最大的縣級太平洋牡蠣養殖基地就在南澳。記者近日從南澳科技部門了解到,去年以來由于海洋漁業政策的調整,漁民已由海洋捕撈逐漸轉向海洋養殖。科技部門在動員漁民轉業轉戶中充分依靠海島特點搞科技致富,目前龍須菜及太平洋牡蠣海水養殖業已成為當地主要產業。
由于連年來的海洋過渡捕撈,南澳的漁民們單純靠海吃海已難以進一步發展,在國家實行季節性禁漁和動員漁民轉產轉業后,尋找新的經濟網站增長點勢在必行。有關部門在經過論證后,充分利用海島特點引進龍須菜和太平洋牡蠣海水人工養殖,已使當地漁民嘗到甜頭。在深澳、后宅鎮等地,放眼望去海邊養殖基地連綿不絕,海天一色中景蔚為壯觀,據了解,全島目前龍須菜海水養殖面積已達3000多畝,太平洋牡蠣達10000余畝,并一躍成為全國縣級養殖基地之最。
記者了解到,這些海水養殖科技項目之所以吸引當地漁民,主要是投入少,產出大,效益好又易管理。如龍須菜海水養殖一畝投入成本200元左右,可收獲三四噸賣1000余元;而太平洋牡蠣海水養殖每畝投入成本400元左右及300元的捕撈工具,收獲后可賣1400元以上,在控制魚害和管理較好的情況下效益更好。由于產量大,附加值高,已吸引并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當地一位科技人員說,目前漁民們迫切需要相關的科技指導,以利于管理和進一步優化產業,如對種苗的強化培養,防治魚害、蟲害,提高產量等。為此,市海洋與漁業局、南澳縣科協等有關部門開展無公害水產品、漁業標準化等方面的咨詢培訓,并到重點漁區開展名優水產品養殖技術、重點海水養殖品種的病害防治技術培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