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北京房山區,分布著很多波光粼粼的魚池,和風過處,蕩起陣陣漣漪,這里便是“引進小體鱘、雜交鱘”項目的繁育基地。
小體鱘具有成熟早、養殖周期短的特點。“引進小體鱘、雜交鱘”項目,是為了使其在我國特定的養殖方式下,正常的生長、發育、繁殖,成為我國鱘魚養殖業新的品種。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科技人員接受任務后,曾兩次派人前往俄羅斯與有關專家接觸,選擇合作伙伴,在較短的時間內與俄方建立起穩定的魚苗供應和技術協作關系。從1998年開始到2000年,7批次引進鱘魚受精卵共計581萬粒,孵化鱘魚苗321.1萬尾,總孵化率達到65.6%。為了保證引進受精卵的品種和質量,每批進口魚卵都要求俄方技術人員押運,并在我方基地逗留3-5天,在共同觀察魚卵發育和出苗情況的同時,探討有關技術問題。
通過不斷的研究實驗,項目組解決了引進鱘魚人工孵化、魚苗培育、以及人工養殖等問題,尤其是通過小規模試驗性研究,基本了解了各種引進鱘魚的營養需求,設計出了魚苗、魚種和商品魚的系列飼料配方,并已用于規;B殖生產! 199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共同投資,在北京房山區十渡拒馬河畔建設了50畝鱘魚繁育基地。設有不同用途、各種規格的魚池328個,為引進鱘魚的人工孵化、苗種馴化培育、商品魚養殖以及親魚培育等研究和生產構建了平臺。同時,還根據我國從南到北的氣候特點和鱘魚的生長特點,制定了“北方繁育,南方養成”的總體布局。項目完成后,在華北地區建成了1個大型育種基地和幾個小型育種基地,并在華北、華南、西南地區,重點發展了十幾處商品魚生產基地;匕疡Z化好的鱘魚苗種以較低的價格賣給周邊農戶,并為農戶提供免費技術咨詢和服務,而且以保護價回收農戶的商品魚。在該項目科技人員的具體指導下,這些基地和養殖戶的育苗技術水平以及規模等大多已走出試驗階段,步入了商品化生產的良性循環!
到目前為止,全國由于引進鱘魚所增加的產值已超過1.6億元。引進、消化、吸收速度較快,推動了鱘魚養殖業的發展,增加了鱘魚資源和品種在我國的貯存量,為淡水養殖業提供了優良的養殖對象,豐富了水產品市場,并帶動了推廣區的農民致富。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