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魚病圖片及防治方法 3
發布時間:2010/1/13 8:46:34 來源:松青生物 編輯:呂曉峰
我來說兩句(1)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白皮病
白皮病是由白皮極毛桿菌引起的。這種細菌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菌體為桿狀,多數2個相連,有1-2根鞭毛,借以運動。
 白皮病發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鰭基部出現一小白點,以后迅速蔓延擴大病灶,致使魚的后半部全成白色。病情嚴重時,病魚的尾鰭全部爛掉,頭向下,尾朝上,身體與水面垂直,不久即死亡。主要危害夏花鰱魚。白皮病主要由于拉網、囤箱、過篩、運輸時操作不細致,使魚體受傷后感染了細菌的結果。
防治方法 1、遵守養魚操作技術規程,避免魚體受傷; 2、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3、用2-4毫克/升濃度的五倍子搗爛,用熱水浸泡,連渣帶汁潑灑全池; 4、每66.7平方米水面(水深300厘米),用博落回1千克,搗爛洗汁2.5千克,加生石灰500克,調勻后,全池潑灑; 5、用2%-3%食鹽水浸洗病魚20-30分鐘; 6、病魚池潑灑痢特靈,每1立方米水用藥0.3-0.5克。 |
水霉病
水霉病是魚體表的一種真菌--水霉寄生病。水霉的主要特征是有細長而分枝的菌絲, 只有少數種類不分枝。菌絲的長度可達3厘米,呈灰白色,柔軟,成叢生長的水霉像棉花絮。水霉病用無性和有性兩種方法繁殖新的菌絲。
 當魚體受傷以后,水中自由游動的水霉的動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魚皮膚內的營養萌發,迅速生長。菌絲的一端橡樹根一樣著生于魚的皮膚上和皮膚組織內,其余大部分露在體表外面。菌絲茁壯整齊,呈白色或灰白色。魚體寄生于水霉以后,由于菌絲吸取魚皮膚和皮膚組織內的營養,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魚體質很快瘦弱。 水霉病在早春和晚冬最為流行,進入越冬池的魚種和冬季在成魚池放養的魚種,在第2年3-4月最容易發生水霉病。
防治方法: 、倮W、運輸和放養魚種時,操作要細致,不使魚體受傷; ②用3%-4%的食鹽水浸洗病魚5分鐘 ③用食鹽與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或浸泡病魚,1立方米水用食鹽和小蘇打各400克; ④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5千克菖蒲、0.5-1千克食鹽對15-20千克人尿全池潑灑; 、萦檬胰芤航呆~卵和病魚10-15分鐘,每天1次,連續3天; 、奘芰藗挠H魚,可直接在傷口上涂抹高濃度的龍膽紫或高錳酸鉀,防止水霉菌感染。 |
黑點病
黑點病又叫黑斑病,是由一種未定名的吸蟲引起的一種體表寄生蟲魚病。 這種吸蟲與復口吸蟲相似,也分前后體,囊蚴的前體中可見口、腹吸盤和粘附器,但前端兩側無側器官,后體較長,并可見到雛形的生殖腺。成蟲寄生在吃魚的鳥類腸中,如蒼鷺、翠鳥等。第一中間寄主是椎實螺,在其中有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各發育階段,尾蚴為叉尾型。第二中間寄主是魚類,在魚的皮膚中發育成囊蚴。
 病魚身體消瘦,體表及鰭條、鰓蓋、下顎等部位布滿黑點,手摸有粗糙感,嚴重時,可引起魚體彎曲,甚至脊椎變彎。主要危害草、鰱、鳙等魚苗魚種。長江流域都有發現,春末至秋末均有流行。 只要挑下黑點,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鑒定吸蟲囊蚴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 、購氐浊逄料,殺滅椎實螺; 、诎l病魚池,可用硫酸溶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克,殺滅椎實螺; ③槍擊或驅趕鷗鳥。 |
魚怪病
魚怪病是由日本魚怪寄生于鯽魚、麥穗魚等胸腔、腹腔中引起的魚病。 雌蟲較雄蟲身體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懷卵時,呈笨重的圓球狀。雄魚怪長卵形,身體左右對稱。魚怪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兩側有2只腹眼,胸部由7節組成,寬大而隆起,腹部6節,第6節稱尾節。
 病魚在胸鰭基部附近,有一個似黃豆大小的橢圓形孔洞,個別有兩個,孔內寄生魚怪。若魚苗被1只魚怪幼蟲寄生,幾分種內即死亡;若3-4只魚怪幼蟲寄生于夏花草魚種的鰓上,也會導致魚種死亡。魚怪成蟲寄生于鯽魚、麥穗魚體內,使病魚完全喪失生殖能力。魚怪病在我國流行甚廣,尤以云南、山東為嚴重。
防治方法: 、倮镁W箱養魚條件,在魚怪釋放幼蟲的6-10月中,可按網箱水體,用晶體敵百蟲掛袋,每立方米水體1.5克,或用0.5克敵敵畏(80%)乳劑遍灑,均可殺滅網箱內魚怪幼蟲; ②加強對患病鯽魚、麥穗魚、雅羅魚的捕撈,以減少魚怪病的傳播。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評論列表 |
|
|
往事飄香 2010/3/6 12:33:35 |
|
不錯,讓我們養殖戶學到了很實用的知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