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2年12月27日新聞) 25日,國家漁政漁港監督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市場上銷售的以及公園、水族館等養殖、展示的“食人魚”進行檢查,一經發現立即沒收和銷毀,并嚴禁將其放入自然水域。幾天來,這種來自南美的小魚遭到各地的全面“封殺”。
一條小魚,何以遭此“飛來橫禍”?生物專家介紹說,我國南方有很多水域基本符合“食人魚”生存條件,這種魚一旦適應了我國自然水域環境,形成自然種群,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大量獵食我國的土著魚類及其食物資源,迫使部分土著魚類在生存競爭中滅絕,對生物多樣性、對入侵的水域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
這方面的前車之鑒很多。烏鱧,又稱黑魚,在我國是很常見的一種經濟魚類,但在美國被稱為“地獄魚”,它的存在使美國一些河流中原本繁盛的鮭魚絕跡,當地居民甚至向池塘中投毒來消滅這種“罪不可赦”的魚類;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后來歐洲移民帶來13只野兔放養。由于澳洲沒有鷹、狐貍等兔子的天敵,與兔子生態位相近的小袋鼠對它們也沒有競爭能力,于是野兔開始了幾乎不受限制的繁殖,并和牛羊爭奪牧草,使當地畜牧業遭受了巨大損失,草原生態也遭到嚴重破壞;在我國,水葫蘆、大米草、紫莖澤蘭、美國白蛾、美國斑潛蠅等外來物種都造成了嚴重損失,并且危害還在繼續……
清除“食人魚”為何不留活口?一些人認為,應該為科普、教育等公益性事業保留一定的“食人魚”,如在管理嚴格的水族館內用作觀賞等。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在外來物種管理方面的制度還不完善,監管手段還不適應。“ 食人魚”生活在水中,以卵生方式繁衍后代,防其逃逸比陸生動物要難得多,萬一不慎讓其流入自然環境中后果嚴重。因此,漁業局有關官員明確指出,目前從對社會、對公眾安全負責的角度,只能采取清除的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因“食人魚”外觀很像我國現有養殖的淡水白鯧,所以市場上的部分“食人鯧”實際可能是淡水白鯧。這是因為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以淡水白鯧冒充“食人魚”作為觀賞魚出售或招徠顧客進行垂釣等。在“封殺”中對拿不準的,漁政部門也將以“ 食人魚”處理。
多數省市發現人工養殖的“食人魚”
農業部漁業局養殖處處長劉晴27日說,我國從南到北多數省市均發現有“食人魚”養殖、垂釣、銷售和展出活動。
這些“食人魚”主要作為觀賞魚從巴西、香港等地引進,分散在水族館、公園和觀賞魚市場。一些地方利用其兇殘搶食的習性開展垂釣等休閑娛樂活動,養殖者日益增多。
在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湖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等地,“食人魚”銷路看好,價格為每條20元至100多元不等,最高售價達300元。
目前,尚未發現“食人魚”有食用等其它用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種魚對生存條件要求不高,北京市海洋館已成功地進行了人工繁殖,并已獲得子二代個體。其它地方可能已有繁殖基地。
農業部已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海關總署就“食人魚”的引進管理交換意見,建議將“食人魚”(活體、受精卵)列入海關禁止進口目錄。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日前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漁業部門主動會同工商管理部門清除“食人魚”,并對非法引進的“食人魚”加強監督管理。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