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又到伏夏,太湖水源地面臨再一次的藍藻威脅。6月22日,記者隨省人大水污染防治檢查組在無錫探訪了國內最大規模的湖泊水源地水質改善、污染治理示范區。該區域的試驗成功,將為“太湖保衛戰”提供污染控制和生態修復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無錫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太湖就像一個“螃蟹”,“螃蟹肚”的廣闊水域自凈能力強,受藍藻侵害很少。而“螃蟹爪”——凹槽水灣地帶,流動性差,處于死角,水體富營養化后,每年夏季都是藍藻爆發重災區。太湖大部分“蟹爪”恰恰都在無錫境內,如梅梁湖,這里風浪大,湖水易混濁,藍藻堆積嚴重,大大增加了水廠處理成本。小小的藍藻,開始威脅到湖區人民的飲水安全和太湖的旅游形象。無錫市副市長劉鴻志坦言,國內外能用的治水、治藍藻的方案幾乎都在無錫用上了,這里正在打響一場確保群眾喝上安全飲用水的“太湖保衛戰”!
22日上午,室外氣溫接近37攝氏度。記者來到太湖水灣地帶,遠遠就能聞到一股腥臭味。烈日下,氣味更濃,這就是藍藻的味道。為了對付難纏的藍藻,在太湖梅梁湖段水源地——小灣里,記者看到一項大規模的生態試驗正在7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起作用。這塊“試驗田”集聚了全國近30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200多名專家,規模研發對付藍藻、潔凈水體的生態修復方案。
小灣里水源地明顯和其他地方不同,湖面被近2萬米的兩層大網圍住,就像養魚場一樣。這兩道防護網作用極大,外層叫“竹排消浪網”。網外,藍藻嚴重,水面一片混濁。經過外網,太湖風浪逐步減小,懸浮物質被過濾沉淀。內外網之間還設置了密密匝匝的“機關”——消耗藻類的生物。在1.6平方公里湖水里,試驗人員投放了5.5萬公斤食藻的鰱魚,30噸蚌,31噸螺螄,還有大量菱角、浮葉、蘆葦和蓮花。經過精細的“排兵布陣”,太湖水生態逐步穩定,凈水能力增強。再進入第二層內網——“水泥樁消浪網”,網內是強化凈化區,幾乎感覺不到風浪,水廠的取水口也位于此處。內網的水明顯清了許多,很少見到藍藻。走進小灣里水廠附近的太湖,藍藻的氣味消失了,示范區成功阻截了藍藻的侵襲!
據介紹,目前直接在太湖取水的自來水廠有12個,其中有4個在無錫梅梁湖取水。環保專家認為,小灣里水源地的生態修復技術采用業主公司招標的市場化模式,項目還引進第三方監測,在經費利用、研究開發和管理檢測上都探索了一套新模式,對太湖和我國其它湖泊治理有重要借鑒意義。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