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日前,在江蘇省吳江市的“水產醫院”,記者見到了像正規醫院一樣的處方本,只不過里面記錄的都是養殖戶姓名、養殖品種、病害癥狀以及建議用藥品種、用量等信息。為了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吳江市正在全面推行處方藥制度:即漁藥進入市場要經過漁藥監督部門的監控,漁民用藥要經過水產醫院的專業人員開出處方。
吳江市是蘇州市的水產大市,作為江蘇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的試點,其漁業生態監測網站和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已經開展了水產品、產地環境及水產種苗三大項47個指標的監測工作,承擔了全蘇州市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監測工作。正在這里參加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會議的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檢查當地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之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據農業部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我國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許多地方取得了顯著成效,吳江就是其中的一例。
記者了解到,隨著《獸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和《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相繼修訂和出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律環境不斷改善。江蘇、天津、浙江、廣東等省漁業主管廳局先后修訂了本省、市《漁業法》實施條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成為其中重點內容。針對水產品市場供應和出口貿易屢屢遇到藥物殘留問題沖擊的狀況,農業部先后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了氯霉素、恩諾沙星、孔雀石綠等重點禁用藥物的專項整治活動,積極開展有關法規與標準的宣傳培訓,并對重點漁藥經銷點、養殖場、加工企業和捕撈漁船進行整頓和規范。一些省市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了二氧化硫、甲醛、硝基呋喃等藥物的專項整治。現在,漁藥生產經營秩序初步得到規范,養殖過程中違法用藥行為明顯減少,企業和漁民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有了較大提高。
根據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實際,農業部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指導大中型養殖場、無公害產地和出口原料基地建立生產日志、科學用藥、水環境監測、產品標簽、原料監控等“五項制度”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重點企業特別是以加工出口為主的企業,為確保生產原料的質量,更是主動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公司+農戶”等產業化形式,直接指導和規范生產行為,帶動了千家萬戶養殖水產品質量的提高。初步統計,全國有近2000個養殖場和基地建立了“五項制度”,實現了日常生產行為有記錄可查、質量自控能力明顯增強的目標。同時,為適應進口國的要求,多數水產品加工企業,自覺加強產品質量自檢,完全按照
HACCP原理建立了內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降低了水產品出口貿易的質量風險。
與此同時,農業部和各級漁業主管部門不斷加大投入,重點加強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等基礎建設。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養殖、漁藥、飼料及水產品質量標準數量大幅增加,漁藥使用、藥物殘留限量、漁用飼料安全限量、水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限量等基礎性標準的制定取得突破性進展,漁業現行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已達到613項。標準實施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367個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區陸續建成,示范帶動作用初見成效;以國家級中心為龍頭、部級中心為主體、省級中心為支撐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初步建成,1個國家級、16個部級和6個省級水產品質檢中心承擔了國家水產品藥殘監控任務;水產品質量認證認可體系初步建立起一套規章制度,形成了“統一規范、簡便快捷”的工作程序,全國確定69家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培訓了178名無公害漁業產品檢查員,聘請了45名無公害水產品評審專家,有2221個無公害產地和2109個無公害產品通過了認證。
為實現“從池塘到餐桌”的水產品質量全程管理目標,2002年農業部和有關省市漁業主管廳局從源頭抓起,開始實施國家水產品(產地)藥物殘留監控計劃,每年完成近萬個監測指標任務,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廣西等省區市還制訂了本轄區的水產品藥殘監控計劃。在強化源頭監控的同時,北京、上海、廈門、大連、廣州、深圳等城市積極探索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新型管理機制。江蘇省南京市水產品批發市場還在全國率先對入市水產品實施IC卡管理,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行“場地掛鉤、場廠掛鉤”等做法,積極探索和實現對違規產品的追溯管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專家指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從檢測數字上看,水產品藥殘監測綜合合格率由“十五”前期的89%提高到95%以上,特別是氯霉素殘留檢測合格率由2003年的83%提高到2005年的98.4%。從市場表現上看,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占全球水產品出口貿易的份額從2002年的6.17%上升到2005年的10%,也為此論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即將實施之際,農業部首次召開全國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這表明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仍然受到高度重視。在完成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漁業增長方式的第一次轉變之后,我國漁業正站在追求“質量與數量、效益和生態”并重的新轉變起點上。隨著水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改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在以各種形式出現,第二次轉變的意義將更為深遠,它將成為實現水產品安全供給、確保漁民持續增收、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漁區社會和諧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