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夏季海參病害主要源于養殖環境(水質、底質)。老化池塘中pH值變化大,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理化因子長期超標,災害性天氣前后水體易分層,嚴重的溫度、鹽度、溶解氧等水質分層將導致底層環境極度惡化,出現缺氧和有毒有害物質大量滋生現象,從而爆發大面積病害。因此,港圈養殖海參夏季高溫期病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養殖環境從改良入手。
1、增氧
池塘進入高溫期,即著手布置增氧措施。進入6月中旬就應時常加開增氧機或潑灑增氧劑,改善底質環境,抑制底質中有害厭氧菌繁殖,減少硫化氫產生。尤其在投放有益微生物生物制劑后,加開增氧機或潑灑增氧劑,促進其快速繁殖,改善養殖環境;陰天下雨及雨后及時開動增氧機或潑灑增氧劑,可使水質、底質解毒,提高海參抗病力、成活率,減少發病率。還可提高海參攝食強度,提高生長率。
2、肥水培藻
水溫在15℃以上,參圈就需肥水培藻。透明度保持在40—60厘米,注重利用微生態制劑,培養出優良水色,促進菌藻平衡,能保持水中各項理化指標長期穩定,海參長勢快、不易發病。
3、利用微生物改良底質、水質
進入高溫期,要定期投放有益微生態制劑,加速有機物分解,降低并轉化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的毒性,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養殖生物抗應激能力。
4、消毒、氧化池底及水質
進入高溫期,池底會產生硫化氫,致使底部發黑、發臭,這是池底厭氧菌繁殖所致。因此,應及時潑灑消殺劑及增氧劑,抑制和殺滅有害厭氧菌繁殖,同時用底質改良類藥物改良底質。消殺劑失效后要繼續用微生態制劑維護和修復水質。
5、調節進排水
夏季外海水各項指標變化很大,應及時檢測外海水及池內水質指標,決定進排水量。日常測定指標包括溫度、鹽度、溶解氧、氨氮、pH值、亞硝酸鹽、硫化氫。根據內外海水質量決定換水量。
6、加強檢測池內水質指標
高溫期,要注重加強養殖環境監測,尤其是災害性氣候(暴雨、臺風、持續高溫及低氣壓)前后要重點檢測水表、水底層的各項理化指標,及時采取增氧、底改、水改、殺菌、消毒等綜合措施,修復水質,降低海參應急反應引發的疾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