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受長江、鄱陽湖持續低水位影響,鄱陽湖有效捕撈期縮短,魚產總量減少,湖區定居性魚類多齡產卵親魚被大量捕撈,魚類保護正遭遇新難題。
擁有5100平方公里水面的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水域,其天然水體有魚類122種,其中經濟魚類約占一半。鄱陽湖實行全湖春季禁漁5年來,成功地保護了春季野生魚類產卵繁育場所,對野生漁業資源的恢復和湖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魚類個體有所增大,特別是鯉魚、鯽魚等定居性魚類資源恢復明顯,產卵繁殖情況大有改觀。
實行全湖春季禁漁后,鄱陽湖漁民的有效捕撈期正常年份是7月份到12月份。但是,今年8月份以來,鄱陽湖長時間保持低水位,漁民有效捕撈期預計不足3個月。同時長江水位持續下降走低,致使大量青、草、鰱、鳙等半洄游魚類隨湖水補給長江過程中出湖入江,漁民捕獲量下降幅度較大。鯉、鯽魚等繁殖、生長和越冬都在湖中進行的定居性魚類因水位過低,都集中在水底較深的水域,適宜漁民捕撈。
鄱陽湖北部的星子水域是鄱陽湖水底較深的水域之一。江西省漁政管理局星子縣分局漁業資源股股長李松林說,今年星子水域魚產量估計要較去年減少30%到50%,目前的漁獲物低齡小型和多齡大型兩極分化嚴重,其中多齡大型魚比率較去年有較大增長。他分析,這表明今年漁民為補償因半洄游魚產量減少帶來的損失,大量捕獲定居性多齡產卵親魚。雖然今年鄱陽湖鯉、鯽魚繁殖季節水位較理想,魚類有效產卵面積和水草平均粘附卵數較往年增加,但后備親魚數量銳減將導致來年鄱陽湖漁業產量明顯下降。水位過低而形成的過度捕撈,將導致魚類種類失衡和魚類資源減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