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權威部門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受過度捕撈、水環境惡化、興建水利工程等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出現嚴重衰退。中國政府正采取措施緩解這種趨勢。
長江水利委員會最新完成的《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研究報告》指出,長江流域的370種魚類(含特有魚類142種,重要經濟魚類36種),受水域環境污染、過度捕撈和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瀕危種類增多,已有20多種魚類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主要經濟魚類趨于低齡化和小型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一些重要經濟魚類已經不能形成實際產量。
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中,除鰣魚近年來未捕獲到外,被列為國家一或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的中華鱘、白鱘、達氏鱘、白鰭豚、揚子鱷、江豚、胭脂魚、淞江鱸等均能生存繁衍,但種群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白鰭豚已瀕臨滅絕。
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陳毅德說,長江流域分布著各類漁船2萬多艘,專業捕撈漁民5萬多人,另有兼業捕撈漁民20多萬人,捕撈強度大大超過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資源日益衰退;而電毒炸魚等非法作業的使用又進一步加劇了衰退的趨勢。
目前,長江主要經濟魚類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種苗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億尾,下降到目前的4億尾。近年來,長江捕撈產量已降到10萬噸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
陳毅德說,水域污染導致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嚴重危害著漁業水域生境。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沿岸僅工業及城市年污水排放量就達142億噸,占全國的42%以上。過量的排放,在長江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岸邊污染帶,長江大部分水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江段及支流富營養化現象嚴重,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頻繁發生,導致水生生物生境被破壞,生物總量減少。
為養護和合理利用長江漁業資源,促進長江漁業可持續發展,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從2003年起在長江流域全面實行禁漁期制度。目前,長江流域的禁漁范圍包括云南德欽縣以下至長江河口的長江干流,以及漢江、岷江、嘉陵江、烏江、赤水河等一級通江支流和鄱陽湖區、洞庭湖區。這個制度實行四年來,有效地削減了捕撈強度,改善了魚類生存環境。
與此同時,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恢復漁業資源,農業部及長江沿線各地漁業主管部門已累計向長江及主要湖泊投放各種水生動物原種苗種5億尾左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不斷下降的趨勢。大規模放流的包括“四大家魚”等主要經濟魚類原種和中華鱘、大鯢、胭脂魚等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另外,中國正在編制實施《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規劃》,將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