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很少有人知道,大閘蟹苗經過一次脫殼后狀如紐扣,故其幼年期還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扣蟹”。這一顆顆小“紐扣”長勢如何,直接關系到成年大閘蟹的個頭、肥瘦和養殖農戶的收益。近日,上海海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專家合作,攻克了扣蟹培育過程中的難點,使扣蟹規格由原來的2—3克提高到4—7克。
自上世紀80年代工廠化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來,大規模發展大閘蟹養殖業成為可能。然而,育苗和養殖實踐中存在的“育苗成本高,苗種質量差”、“扣蟹規格小,早熟率高”、“池塘養殖成蟹規格小,品質差”等問題,成為制約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經過多年摸索,兩校專家攜手,解決了“優生”難題。
怎樣養好扣蟹?傳統養殖方法中,這個時候只要拼命投料拼命喂就行了,有時一畝塘100公斤扣蟹甚至要投400公斤的料。但是,這種粗放型喂養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扣蟹攝入的高蛋白以及營養不均衡,直接導致性早熟,個子長不大,使蟹農損失不小。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螃蟹生長環境的富營養化和水體污染。
項目組研究發現,溫度和鹽度過高、鈣離子濃度失調、餌料高蛋白及脂類營養不平衡是引起河蟹性早熟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確定了通過飼料營養調控性早熟的技術路線,尤其通過脂類營養優化,研發出抗性早熟的飼料。小規模投放應用后發現,以往1公斤扣蟹需投放3—4公斤飼料,現在只需0.6公斤即可,對水體的污染也大大減輕。以此喂養的扣蟹除了個頭變大以外,抗病能力也大為提高。以前扣蟹第一次脫殼后能增重60%,如今能增重15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