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在重建倉庫的漁民
漁民森敬開始了災后重建
前日上午,忙了幾個小時后,森敬坐在一個大木桶上,把藍色橡膠手套摘了下來。他的身后是一艘木質小漁船,船頭搭在一堆橡皮輪胎上。船后的海灘上,預制板、防盜門、漁網、各種形狀的木板,散亂其中。
“都是海嘯給沖上來的,大多數漁船都擱淺了。”森敬說。他是茨城縣日立市人,身后的海灘,原本是一個巨大的倉庫,也是日立市很多漁民出海捕魚期間的集散地。如今,這里幾成廢墟。
“只有等災害評估出來后,才能決定如何重建這個海邊倉庫。”日立市事役所干事吉村有些擔憂地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即使海邊的房子能夠修復,但由于離核輻射點并不遠,打回來的魚能否賣出去,還是一個未知數。
居民
供水系統受損10多天無法洗澡
“我在日立市的海邊住了10年。”前日上午10點過,站在自己家門口,戴著抵御海風的厚厚口罩,美村女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美村是一名全職太太,丈夫平時外出打魚,她帶著10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從她家往東走200多米,有一個大量四面體堆建的放波堤。堤外一望無際的海域,太平洋的風把一波又一波的海潮,拍擊在海灘上。
地震發生后,美村一家躲在日立市海拔較高的地方。海嘯過去后,美村回家才發現,廁所被船給撞壞了,供水系統出現問題,一家人只好到鄰居家借水使用,洗澡更是一種奢望。直到前天,她找到日立市事役所工作人員,才修好廁所。
“大大小小的地震我遇到過很多,但遭遇海嘯還是第一次。”談及海嘯的震撼,美村捂著胸口,還有些恐懼。
重建
從修漁網開始重建資金成問題
美村家旁邊,有一個漁具倉庫和市場交易所。在海嘯和地震的襲擊下,則沒有那么幸運了。
在震后的災害評估中,有“全壞”、“半壞”等幾個等級,而倉庫則不用任何評級——第一波海嘯,就把整個倉庫夷為平地
地震發生時,漁民森敬正在整理漁網。聽到海嘯預警的廣播后,他撒腿就往高地跑。半個多小時后,他看著大大小小的漁船被沖進倉庫,撞斷房梁。
“然后是第二波、第三波……什么都沒了,(倉庫)弄得亂七八糟。”森敬告訴記者,由于自己家在市內,地震也沒有造成大的損失,所以他沒有住進避難所。
海嘯平息后第3天,不約而同地,當地漁民聚攏在海灘上,開始清理起各種殘骸。
“總得恢復生活吧,這就是第一步。”森敬說。殘骸清理后,就是整理沿海的大量漁網。“被海水沖得絞在一起,一點一點理,大概要一個月的時間。”森敬指著海灘上盤纏的黑色漁網說。
據當地漁民估計,重新修建好一座漁具倉庫,要大約一年的時間。而修復費用僅靠漁民們自己承擔,壓力很大。
“災后評估還在繼續,而倉庫費用從何而來,還沒有進入議程。”日立市事役所干事吉村告訴記者,目前還無法對倉庫的修建給予資金上的保證。
困惑
擔心魚被污染今后能否再出海?
臨近中午,森敬要吃飯了。和往日的飯菜相比,這頓午飯少了一些品種。“菠菜和魚都不能再吃了。”他說。
3月20日,日立市露天栽培的菠菜中檢測出了放射性物質碘,濃度高出日本《食品衛生法》暫定基準值的27倍。從那時起,日立市的菠菜不再出口到其他地區,日立市當地居民,也沒有吃菠菜了。
對漁民們來說,最要命的不是菠菜,而是太平洋里的魚。
截至昨日,福島縣以南的北茨城、日立等城市,還沒有發現海產品放射性物質超標的情況,“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查到了,也沒人出去打魚。沿海城市的打魚業,應該都停止了。”森敬說。
太平洋的風,刮得呼呼作響。風向如何,常常決定著日本東海岸漁民整年的收成。如今,這股風帶來了海嘯,帶來了南下的核泄漏,卻沒能吹走沿海居民們的憂慮。
“到處都是謠言,說東西都被污染了,海里的魚,我們自己現在都不吃,更不用說賣。今后怎么生活,還能不能出海,我不知道。離恢復平靜的日子,還遠著呢。”森敬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