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色鰻鱺為熱帶鰻鱺,分布于印度洋的熱帶沿岸,包括南非東部、馬達加斯加、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 、澳大利亞西北部、塞舌爾群島、異他群島。成鰻頭部扁,口、鼻部寬圓,眼大,下顎較上顎稍寬,唇薄,胸鰭深黑色,邊緣圓形,北部呈均勻的深灰色,側線明顯,腹部及側線下白色;短鰭型,背鰭于肛門上方,肛門至背鰭前端基部間的距離為體長的2.1%以下;背鰭條數240~250, 臀鰭條數200~220;脊椎骨數量106 ~ 113。玻璃鰻體長5.0~5.6cm,體重0.08~0.12g。2011年2月14日,福建省石獅育仁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引進了部分雙色鰻鱺的白仔、黒仔和幼鰻進行人工試驗,試驗開始時幼鰻平均體重60.61g,黒仔(2種規(guī)格)平均體重20.4g和0.69g,玻璃鰻平均體重0.15g。試養(yǎng)期間水溫保持28℃~30℃,玻璃鰻投喂水蚯蚓,幼鰻和黒仔使用天馬牌黒仔飼料,日投餌率分別為體重的25%、1.8%、2.1%和 2.5%,攝食良好,經36天養(yǎng)殖,體重分別達到平均80.9g、51.3g、2.4g 和0.42 g;成活率分別為80%、89%、98%和92%,幼鰻由于規(guī)格較大,長途運輸后導致損傷嚴重,入池一周內產生約15%的死亡率;黒仔和幼鰻的飼料轉換率達59%左右,玻璃鰻水蚯蚓轉換率達15.6%。試養(yǎng)期間發(fā)生主要病害為玻璃鰻的愛德華菌病,所有規(guī)格的雙色鰻均發(fā)生了指環(huán)蟲病和車輪蟲病。愛德華菌病采用降溫至25℃,土霉素藥浴3天處理;車輪蟲病用高錳酸鉀處理,指環(huán)蟲病用魚健寶藥浴5天處理,上述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他日常消毒及管理同歐洲鰻鱺養(yǎng)殖。
圖1雙色鰻鱺體型
圖2 頭部扁平,后端肌肉隆起
圖3 眼大,下顎較上顎寬大
圖 4 胸鰭形態(tài)
圖5 成鰻尾鰭形態(tài)
圖6玻璃鰻尾部色素分布
圖7 短鰭型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淡水品種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