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兩年,筍殼魚、鱖魚等品種相對走俏,鯪魚仔作為它們的飼料魚,需求越來越大,使得鯪魚這條一直不太被重視的魚,成為了“熱門”養殖品種。
文/圖 海大集團華南魚料技術服務部
鯪魚是廣東池塘養殖中最主要的底層魚類,有土鯪、麥鯪、泰鯪等品種,養成罐頭鯪魚或鯪魚仔。其中,罐頭鯪的養殖以四大家魚套養土鯪為主,在廣東各地草魚塘大多有分布;而鯪魚仔多為麥鯪,常作為鱖魚、筍殼魚等的餌料魚,采用精養或魚鴨、魚豬混養模式,養殖水面超10萬畝,主要分布在清遠、肇慶、江門、佛山三水等地,以清遠養殖最為集中。
一、廣東鯪魚養殖概況
1、清遠片區
作為珠三角最大的鯪魚養殖區域,清遠主要養殖麥鯪、土鯪,養殖面積5-6萬畝,鱖魚養殖面積1萬畝左右。養殖鯪魚和鱖魚的情況可分為四類:專養麥鯪、專養鱖魚、以鱖魚為主兼養麥鯪、以麥鯪為主兼養鱖魚。2012年,鯪魚精養模式的產量大多在1300-1500斤/畝之間,效益在1000-2000元/畝,少部分養殖戶達到2000斤/畝以上,畝效益超過3000元。麥鯪投喂的食物品種繁多,有豬料、鴨料、原料(麩皮、花生麩、黃粉、豆粉等)、魚料,其中用魚料的比例為30-40%。大部分養殖戶一天只喂一餐,且基本上沒有投料機,增氧機約10畝/臺。近年來,影響麥鯪養殖的主要是寄生蟲,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很少見。
2、中山片區
主要分布在橫欄鎮(約2000畝水面)和東阜鎮(約2500畝水面),橫欄多為魚鴨混養,東阜以罐頭鯪與草魚搭配混養為主。2012年之前,養戶大多數是使用低檔顆粒料、鴨料或雞糞喂魚,平均畝產量不到1500斤,效益普遍在2000元/畝左右,其中塘租成本占到1元/斤(塘租約2000元/畝),因而提高產量成為當地養戶的共識。
3、江門片區
江門棠下養殖水面超過3萬畝,以豬魚混養(15頭大豬/畝)為主,養殖品種有草魚、鯪魚仔、鱖魚、筍殼魚、鰻魚、蝦等,平均塘租達到3500元/畝。2012年6月份后,小草魚價格低至4元/斤且賣魚難,而11朝左右的鯪魚也有4元/斤,并且當時鱖魚、筍殼魚處于大投喂的開始,于是更多養戶開始轉向鯪魚仔、鱖魚、筍殼魚的養殖。
4、佛山片區
丹灶以投喂黃粉、花生麩、豬料、鴨料等為主,畝產平均在1500斤。有草魚和麥鯪混養、鯪魚精養2個模式,岸上有豬或者鴨。平常的魚塘管理以殺蟲、消毒為主,每個月一次。
二、鯪魚養殖效益影響因素
鯪魚的適宜生長水溫在15-30℃之間,當溫度降至15℃時,鯪魚停止攝食,進入越冬期;而水溫低至8℃時,容易出現鯪魚凍傷或凍死。鯪魚生活在底層,雜食性,除了攝食配合飼料外,也大量攝食塘中的有機碎屑,對水體溶氧要求不高,在3mg/L以上水體中能正常生長,水體溶氧低至0.5mg/L時,仍不會大量窒息死亡。
由于鯪魚對環境的忍受能力強,即使浮頭也不易死魚,所以許多用戶錯誤地認為鯪魚養殖浮頭是正常現象,造成了部分鯪魚養殖管理一直被忽視。從單斤鯪魚仔的飼料成本上看,平均成本在1.5-2元,養得好的成本可控制在1.3元以內;部分養殖戶管理不當,成本超過了2.3元。從畝產量上看,鯪魚仔的畝產量在1000-3000斤不等,少數養殖戶畝產量達到了3000斤以上。因此,最終的畝效益差異也很大。分析原因,得知主要有以下影響因素:
1、飼料選擇
飼料定位上,各大公司的鯪魚料以21-25粗蛋白居多,以顆粒料為主。目前,海大集團通過對鯪魚苗種階段營養需求的研究,發現鯪魚仔的營養需求與草魚種相近,在原有的21-25粗蛋白檔次基礎上,提高營養需求可加快鯪魚仔的生長速度,同時鯪魚仔背肉明顯變厚,會減少后期“黑身魚”的出現。
整體而言,對于單養鯪魚(麥鯪、泰鯪),飼料蛋白含量要高,以高檔鯪魚料為主,而配養鯪魚(主要為土鯪)則可以選擇蛋白含量低一點的飼料。
2、增氧機的使用
由于鯪魚養殖密度大,且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強,不易浮頭死亡,所以很多養殖戶忽視對池塘溶氧的關注,不太重視水質管理和增氧機的使用,一般是7-15畝的池塘配一臺增氧機,且多在浮頭時開啟。而長期溶氧不足的情況下,鯪魚攝食、消化受阻,生長比較緩慢,拉網起捕間隔時間長,養殖成本也比較高,產量偏低。
3、賣魚的及時性
作為鱖魚餌料的鯪魚仔養殖,其規格一直處于朝苗魚種養殖階段,生長速度很快。在水環境較好、食物充足的情況下,9朝苗以內的魚種,每3-5天體重可以增加一倍;而9-10朝魚種增加一倍體重的時間也僅需7-10天,因此鯪魚仔的養殖“頂塘”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導致養殖成本嚴重增加的“無形手”。
因此,為了提高鯪魚仔養殖產量,建議在養殖期間分塘前,小苗每天加料30-50%;9朝苗之后,每5天左右加料25-30%;且在養殖中后期,注意加快賣魚速度,每5-10天出魚一次。
三、開花期的養殖管理
麥鯪仔開花期間的養殖管理一直比較粗糙,開花成活率普遍較低,很多不足三成。如6-8畝塘,開花2000萬尾,到15-25天分塘,規格在2000尾/斤左右,存塘魚仔有3000斤,成活率僅約30%。因此,選擇好的魚仔及進行精細管理,對提高麥鯪仔的養殖效益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
1、如何選擇質量好的水花
根據生產實際情況,一般可將水花分成3個階段:卵黃囊苗、水花魚苗、紅肉魚苗,之后進入到小魚種標粗階段。
卵黃囊苗:是指從魚卵破膜開始,直至水花下塘前的一個階段,一般是破膜后4-6天,以出現“腰點”作為結束標志。該階段的魚苗身體還未完全發育完成,只能隨水流“上下泳動”——俗稱“垂直游”,以吸收體內的卵黃作為營養物質來源,這種水花魚苗在靜水池塘中幾乎不能成活。
隨著魚苗快速生長,卵黃囊逐步被吸收。當魚苗開始由“垂直游”轉變為“水平游”,且頭部后方出現“黑色”腰點時,此時魚苗能夠開口攝食藻類、細菌團等,可下塘培育。如果卵黃消失后1天內都吃不到食物,魚苗會因“饑餓”而變成“弱苗”,出現“閉口”不能攝食,并在2-3天內逐步死亡。
因此,在選苗時需要特別注意觀察,優質苗判斷方法如下:
(1)規格越整齊,后期成活率越高;規格不整齊,很容易造成規格分化,成活率低下;
(2)魚苗能夠在水中水平游動,且輕輕攪動水體,魚苗能夠“逆水游泳”,則為“壯苗”;不能“水平游動”,或“隨水漂”的魚苗為“嫩苗”或“弱苗”;
(3)把魚苗撈起,放在掌心或白瓷盤中,魚苗身體能彎曲成“C型”或者“O型”,則為“壯苗”,不能則為“弱苗”;
(4)魚苗觀察,起腰點、且有卵黃囊為“壯苗”;起腰點,但沒有卵黃囊或不明顯,為“老苗”,不起“腰點”,為“嫩苗”。總之,“規格整齊、身體健壯”的苗種才是優質苗。
2、開花期隱形殺手
(1)池塘pH值
水花魚苗還沒有發育完全,細微的水環境變化都有可能造成魚苗出現“畸形”或者死亡,而pH值是影響魚苗開花的“隱形殺手”。
當水體pH值低于7.0時,水體偏酸,會影響魚體血紅蛋白運氧能力不足,造成魚苗鰓呼吸受阻,出現鰓部紅腫,或鰓出血死亡;當水體pH值超過8.5時,水體堿性較強,能夠腐蝕鰓絲,造成鰓絲粘連不能呼吸,出現白鰓死亡。
4-5月份酸雨較多,外源水pH值大多不足7.0,干塘后直接進水放苗,很容易出現“開花只有一塘水”的現象。因此,水花放苗前2-3天,需測定水體pH值,滿足早晚pH值在7.2-8.0之間。
(2)進水時間過長
4-6月份雨水較多,是各種魚類及其敵害生物繁殖的旺盛季節。水花剛下塘一周內,一只蝌蚪一天一夜能夠攝食超100尾魚仔,而蝦鉗一天一夜也能夠鉗死或者鉗傷約50尾魚仔,對魚苗成活率影響較大。
進水超過5天以上的水體,很容易被青蛙產卵,或者繁殖蝦鉗對魚苗繁育造成危害。此外,在天氣晴朗的6月,進水3-5天水體已經普遍較肥,不加處理直接放苗,容易在放苗后2-3天內出現過肥現象,造成嚴重的氣泡病。
因此,高溫期放苗,建議進水3-4天內開花;進水時間過長,可以排出部分水體,再進水、并殺蟲消毒后,再開花。
(3)施放糞肥培水
麥鯪開花過程中,許多用戶都有使用糞肥習慣,這往往會造成后期魚苗培育出現水質和疾病問題。
一方面,糞肥中還有許多未消化的飼料蛋白、以及畜禽排出的尿酸——與尿素相似,在塘邊掛袋或堆肥,都會在細菌的發酵下,快速分解成氨氮,并部分轉化為亞鹽。因此,糞肥使用過多的池塘,會出現前期氨氮超標,7-10天后亞鹽超標的現象。
另一方面,雞糞、鴿糞的雜質較多,含有較多的微生物,使用后,容易造成麥鯪出現腸道的線蟲病、鰓部車輪蟲病等,使魚苗消瘦發黑,周期性爆發疾病,不僅影響魚苗的生長,也大大提高了后期鱖魚養殖的危險性。

投喂不足時的鯪魚仔
(4)餌料投喂不足
剛放苗的麥鯪水花,生長速度非常快,放苗15-20天,可從數十萬尾每斤的規格長至1000尾/斤。
為了滿足自身的生長,水花魚苗每天能夠攝食體重50%-80%重量的食物,幾乎在不停的攝食。
研究表明,水花魚苗飽食后2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消化完全,繼續下一餐的攝食和消化,投喂時間間隔超過4小時,會造成魚苗規格差異大,弱苗多;水花魚苗攝食不足會延長魚苗的生長期,造成魚苗成活率大大下降,剛放苗的仔魚,食物充足與3天不喂相比較,成活率會下降80%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