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歲的徐州市賈汪區賈汪鎮小伙劉電,是該市遠近聞名的“錦鯉大王”,其創辦的錦鯉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四年來,不僅壯大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的錦鯉水產養殖基地,而且依靠特色產業推廣帶動周邊313戶村民致富,村民們靠養錦鯉的收入翻了近十倍。
10月30日下午,在賈汪鎮泉東村村民鄧桂起家中,院內10余畝魚塘水波蕩漾,只見紅白相間、黃金遍身、烏黑通透等各類花色的錦鯉成群游動。劉電站在水池岸旁,一邊輕敲著水桶、一邊“招喚”投放魚食,不一會魚兒們迅速冒出、圍攏了過來。
“最近下了功夫啊,鄧師傅這魚兒喂得色澤很鮮明漂亮,等到下個月天氣再冷,投食就要減量了。”劉電向媒體介紹,今年65歲的鄧桂起是加入合作社最早的成員之一,而前幾年老人主要養殖普通的淡水魚,每畝產值8000元左右,僅僅每畝的支出超過6000元,所以利潤甚微。
“自從2009年跟著小劉一起養錦鯉后,投入還和原來差不多,不過每畝產值能有15000塊,掙這么多真是不敢想。”鄧桂起高興地說,以前水產養殖上吃的淡水魚不掙錢,勞心費力不說,還要兒女倒貼補給家用,“現在養錦鯉一年一畝地就賺萬把塊錢,十來畝地一年收入是10萬塊錢,前幾年養魚都向孩子要錢,如今一年還給小孩幾萬塊錢。”
在水產養殖基地,被問及如何挑選優質錦鯉時,劉電侃侃而談:“錦鯉品種不一樣,價錢也是懸殊厲害,評好壞首先看體型,應該是粗壯像炮彈似的,體型有了再看質地,像‘紅白’這個品種,白質要特別白,紅質要特別艷。我們這兩年魚齡的錦鯉批發價格在3000至5000元一尾。”
據了解,劉電高中畢業后像鄧師傅一樣,選擇喂養經營淡水魚,可是幾年下來投入不少但收益很低。2004年,劉電在徐州花鳥市場考察發現,不起眼的錦鯉很受追捧。于是,慢慢轉型錦鯉養殖,劉電開始嘗試著在自家魚塘里散養。2006年,他帶著20多萬元積蓄南下,從無錫和上海水產市場引進了100萬尾魚苗,由于不熟悉技術,沒多久魚苗就死光了、損失慘重。
“早期我們的魚苗主要依靠從外地拉過來,長途運輸魚苗會出現像爛腮、長時間缺氧機能下降等問題,下塘以后消毒不及時再次大批死亡,那時候的確實哭過許多回。”劉電說,2007年向多位朋友借錢東山再起,通過摸索和學習解決了魚苗繁殖的問題,養殖場規模逐漸擴大,2009年成立養殖合作社,采用本社放養與養殖戶放養并存的養殖模式,實行最低保護價回收措施。
“自己有了種苗培育技術后,合作社就免費發給各家農戶,社員在我們的監督之下,養殖一畝保證最低收入15000元,農戶自己投入只有5000到6000元。所以,我們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擴展到一千畝水面。”據介紹,2012年,劉電養殖的一條50厘米長的紅白獲得金獎,比賽現場就有人開價十萬元購買,但是他沒舍得出手。
“這個合作社的銷售點在全國布有40多個,錦鯉‘游遍’北京、上海、香港等大中城市。”賈汪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基地仍需要不斷改良品種,村民們也需要拓寬致富的路子。如今加入的農戶有313戶,成立四年來已經壯大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的錦鯉養殖基地,接下來合作社計劃與大家攜手將本地采煤塌陷地利用起來,發展觀光農業。(拾冠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養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