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1日下午2時許,海南省首艘千噸位級的遠海捕撈補給船“盈海6號”在三亞港碼頭徐徐靠岸,掀開海南省遠海捕撈業的新篇章。
滿載而歸受熱捧
船剛靠岸,三亞港幾家水產品加工企業的工作人員就迫不及待跳上船去看魚品如何,船艙冰庫里碼放著馬鮫、石斑、紅魚以及大量漁民不懂用普通話表達的深海魚,“我們還捕撈到很多金槍魚,已經先處理了。這些魚的價格每斤都在幾十元,中、南沙漁場的效益非常好。”很快,“盈海6號”的船老大,也就是臨高椰豐遠海捕撈公司負責人桂建海被團團圍起來,“桂總,到我們公司去坐坐吧,我們好好談談合作的事項。”
千噸補給船填補省里空白
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人士介紹,此前海南省有過補給船出遠海,但噸位只有400噸左右,這次是首次有千噸位級的補給船,而且是海南漁民自有的補給船,填補了省里的空白。
站在一旁的臨高縣漁業與海洋局局長陳卓爾表情欣喜中夾有一絲遺憾:“臨高漁民這次在省海洋與漁業廳資助200萬元的情況下,又自籌資金200多萬元,改造了兩艘千噸位級的遠海補給船,帶領36艘臨高漁船、28艘三亞漁船、10艘瓊海漁船,采用釣業、流網、燈光等作業方法,遠赴中、南沙開辟新漁場,意義重大。但是臨高目前還沒有可以停靠大噸位級漁船的漁港,水產品加工、交易等高利潤的產業環節只能流落在外,臨高漁港建設滯后的矛盾一定要盡快解決。”
兩艘千噸補給船,帶領74艘漁船出海
今天返航的“盈海6號”帶回了近200噸的深海魚,另一艘還在南沙作業的“盈海7號”也已有上百噸的收獲,將于近期返航。這兩艘船在本月6日出海,最遠去到了北緯9度的南沙海域,共補給了200噸柴油、300噸冰和310噸水。兩船原計劃10天左右返航,因前10天受惡劣天氣影響,收獲不大,于是延后到半個月。
陳卓爾當場算了筆賬:以前光靠漁船出海,作業3天,路上卻要花6天,如果再加上回來補給所花的時間,前后要半個月。現在有了補給船,漁船出一趟海可以作業20天,降低了往返的成本,捕獲的魚品能及時清艙,效益可以翻兩番。“放在市縣和全省的角度來看,有了補給船,漁業產值得到極大提升,漁船數量卻不用增加,漁民和政府的負擔都減輕了。”
臨高抓緊漁港建設,做長漁業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臨高方面沒有大噸位漁港的遺憾很快就會破解,今年1月,臨高縣級別最高的漁港新盈港在停工12年后,重新開工建設,經過2年的建設周期后,新的新盈漁港規模將達到年卸魚量5萬噸以上,滿足800到1000艘大中小型各類漁船進港停泊避風和交易,不但解決困繞臨高漁業發展已久的漁船“回家”問題,每年還可為當地創稅收1000萬元以上。今年3月,武蓮漁港建設項目開工,該港功能定位為水產品集中交易、漁業補給、加工等,為臨高漁業生產提供全方位服務,拉長了漁業經濟產業鏈。同月,投資6000萬元的縣水產品加工項目一起開工,填補該縣作為漁業大縣卻沒有漁業加工廠的空白。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