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3月6日,筆者在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鄉北部鹽及鹽化工區采訪,映入眼簾的是座座廠房拔地而起,數10臺機械不停地運轉;養殖池一片連一片,池中蓄滿了備用海水;一望無際的鹽田銀光閃閃,無數座鹽坨堆積如山,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昔日東營人印象中的“北大荒”,如今已被打造成日產斗金的海水養殖與海洋化工產業平臺。這就是東營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的真實寫照。
東營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是東營市首家“集海水養殖、原鹽生產、鹽化工”為一體的生態海洋化工企業,公司下設2個水產養殖場,16個制鹽分場,2個化工廠,年原鹽生產能力30萬噸,溴素生產能力3000噸,氯化鎂2000噸,年實現利稅1600萬元。據公司總經理張久明介紹,公司堅持“一水多用、潔凈生產、循環發展”的原則,精心打造“綠色產業鏈”;實施節能、環保、增效的工藝流程。海水提上岸來之后,首先用于養殖魚、蝦、蟹、貝等產品。在陽光照曬下,海水的鹵度不斷提高,達到6°Be~12°Be范圍之內時,就可以用來進行鹵蟲養殖了。而當形成12°Be~15°Be的中度鹵水時,則可以用來提取溴素,并生產溴系列精細化工產品。鹵度達到26.5°Be時,結晶得海鹽,并通過精加工生產氯堿等化工產品。最后排出的苦鹵仍然可以繼續利用,因為它是提取硫酸鉀、氯化鎂等產品的重要原料。這樣,構筑起一條低度海水養殖、中度鹵水提溴、飽和鹵水制鹽、苦鹵制作鉀鎂鹽和相關鹽化工產品的“綠色產業鏈”。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副產品都成為下一個產品鏈的原料。資源就這樣在輪回利用中被“吃干榨盡”,實現了價值的最大化,使廉價的海水得到了“一水多用”。這不僅讓企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最為重要的是保護了海洋,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最終達到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這種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上的產業整合和產業重組,跳出了單一產業的圈子,實現了資源鏈條的銜接與延伸,既解決了發展與環保的問題,又解決了效率的問題。這種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與廢物排放的最小化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產業鏈,這就是理想的循環經濟模式!毙聭羿l黨委書記孟凡吾深有感觸地說。目前,新戶鄉已開發利用灘涂20多萬畝,占地面積達3萬畝的“鹽化工業園”正在規劃建設中,先后興建了東營鑫大地、東營春興、東營新華聯等大型鹽及鹽化工企業,設計原鹽生產能力80萬噸,溴素4000噸,形成了“三大塊”區域框架。鹽及鹽化工業的發展,拉動了鄉域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不僅為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務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平臺,帶動了農民增收,而且成為培植稅源、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載體。
當談到今后的打算時,公司總經理張久明充滿了信心。他們將在初級鹵區科學養殖魚、蝦、蟹、貝的基礎上,開發海參等名優特產品的養殖和豐年蟲深加工,增加養殖效益。豐年蟲含有高蛋白、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及活性炭等延緩人體衰老的多種物質,開發前途極為廣闊;并以3000噸溴素裝置為龍頭,總結魯北化和;纳a經驗,將鹵水注入地下自然脫硫,增加提溴率;提溴后的海水被送到結晶區鹽田,從傳統的制鹽方式最終走向工廠化生產,進入制鹽業的新時代。利用鹽田廢渣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生產,原鹽進行深加工,配套20萬噸氯堿、5萬噸氯乙酸、PVC等系列,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最終走向與石油化工相結合,充分體現“吃干榨盡”,實現零排放;利用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發電,進行海水淡化,鹵水進行溴素及原鹽生產,淡水搞海洋農業。目前企業正在與日本對華投資中心洽談,可望該項目于今年春季組織實施。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