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江水暖,在田間壟上、灘涂海邊、山坡林里閃動著一副副生動的“忙春圖”,為了生計他們在春天里忙碌著:蛤蜊肥了,挖蛤人收拾網具駕船出海;春茶綠了,天蒙蒙亮采茶人就在茶園里忙碌;櫻桃花開了,采蜜人開始了追花逐蜜的旅途……當你吃著蛤蜊、喝著春茶或者打算買幾斤新鮮花蜜孝敬老人的時候,也許會有一個念頭閃過腦海,這些“忙春人”的生活、生計是怎樣的,他們有什么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今起,早報記者帶你走近在“春天里”忙碌的這群人,和你分享他們的辛酸和快樂,打撈他們的心愿心聲,探尋你所不知的行業幕后。
蛤蜊是青島人必不可少的美食,紅島蛤蜊節的舉辦,也讓市民親身體驗了一把挖蛤蜊的樂趣,但那只是一種趣味活動。當問到市民天天吃的蛤蜊是如何上岸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提個水桶,拿個鏟子,出海挖蛤蜊,卻鮮有人知道“專業”的挖蛤蜊也是用漁船出海,用那句 “一挖一麻袋”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了。昨天,記者乘船出海,零距離感受漁民挖蛤蜊的艱辛,聽養殖戶講述紅島蛤蜊的發展歷史。
天不亮出發挖到中午
昨天,記者按照約定,凌晨4點50分從城陽區紅島街道東大洋碼頭登上漁民王澤浩的挖蛤蜊船,這個時間天還是完全黑的,周邊非常安靜,先是碼頭上一輛挖掘機往船上裝了幾鏟沙,隨后王澤浩發動柴油發動機,船在黑暗中駛離碼頭。
經過20多分鐘的航行,從膠州灣跨海大橋下穿過的時候,天已經蒙蒙亮。船上包括王澤浩在內的4個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挖蛤蜊的海域就在膠州灣跨海大橋的南側,這片灘涂是正杰生態漁場承包養殖的,他們就在這片指定的區域作業,挖上來的蛤蜊歸正杰生態漁場,自己只賺取工費,每天大約2000元左右,凌晨出發,在這里作業6個小時左右,回到碼頭一般就是中午了。
“每天挖到的蛤蜊數量不一定,多的時候1萬多斤,少的時候只有2000斤左右。”船上的工人于吉黨說,這多少也有一些運氣的成分,有時候一網下去顆粒不收,有時候網投對地方了,網兜撐的滿滿得,甚至都能撐破。
特制網兜入泥挖蛤蜊
記者注意到船上左右船舷上各有一個鐵質的框,這個框造型很特殊,是一個類似家里鞋柜大小的立方體,其中一面帶有一排類似耙子的鋼釘,框底下連著一個大網兜。“這就是挖蛤蜊的專用工具,是我們漁民自己找人加工的。”王澤浩告訴記者,所有挖蛤蜊的船都用這東西,投進水里后,帶有鋼釘的一面由于加重了重量,會處在下面,用船拖著這個框往前走,鋼釘就插在海底灘涂的淤泥里,將藏在里面的蛤蜊“吃”進后面的網兜里。
“拖網最怕的是遇到海底有漁網把鐵框的口給堵了,這樣蛤喇就進不來了,再就是有硬物將網兜劃破,挖到的蛤蜊就漏了。”船上的工人王澤武說,還有就是左右兩個鐵框必須同時下水并且同時提上來,要不然就有可能兩個網兜纏到一起,這樣是最麻煩的事情了。
淘洗池挑出活蛤蜊
下網僅5分鐘,四個人就開始忙著收網,船上用的是柴油發動機,動力將連著網兜的纜繩絞起來。“靠人力是根本拉不動網的。”王澤浩說,這一網下去網兜里的東西可能要上千斤,加上水的重量,上萬斤都可能。拉上來第一網,其中一個網兜就是被廢棄漁網給堵了,網兜里的蛤蜊很少,另一個網兜的收獲還不錯。
船甲板上有一個2個平方左右的池子,里面有水,船上的工人又拿起鐵鏟,將在碼頭上的裝上的沙子鏟了幾鏟投到這個池子里,然后將網兜里的蛤蜊也倒進這個池子里。“這個就是淘洗池,用來挑出活蛤蜊,因為這一網下去,撈上來的蛤蜊中,多數是死蛤蜊或者蛤蜊皮。”王澤浩說,從海底直接挖上來的蛤蜊中大約只有三分之一是可以吃的活蛤蜊。
將這些蛤蜊和沙子一起投進淘洗池后,工人用叉子不斷攪動池子里的蛤蜊和沙子,然后迅速拿起小網勺,將漂浮在上面的蛤蜊撈起,放入收獲筐里,將中間的部分蛤蜊撈出來倒在甲板上,最后將底下和沙子混在一起的蛤蜊撈出扔回海中。“這就是挖蛤蜊最核心的地方,也就是挑活的。”王澤浩告訴記者,活蛤蜊在水里能漂浮,死蛤蜊和蛤蜊皮和沙子混合后都會沉底。中間層的蛤蜊有活的也有死的,先倒在甲板上,積攢多了的時候再淘一次。
5小時收獲2500斤
從早晨5點20分開始作業,到上午10點半左右,王澤浩四個人一共下了19次網,也就是總共收獲了38網兜蛤蜊,經過淘洗挑選后,裝了4個大筐子。“總共大約2500斤左右,今天收獲不多。”王澤浩說,現在蛤蜊也少了,前幾年出海每次都是上萬斤,這片灘涂去年就來挖過,今年少多了,估計養殖公司明年能再投放一批蛤蜊苗,然后再等兩年估計能多收一些。
上午11時許,船返回碼頭,岸上已經有很多海鮮販子在等候,吊車將筐子里的蛤蜊用網兜吊起來稱重,然后就被小販們哄搶買走。“蛤蜊交易就不關我們的事了,有老板在岸上忙。”蛤蜊被全部運上岸后,王澤浩再次發動船,停到自己泊位上,固定好船后,開始沖洗船甲板以及縫補網兜。“一般要忙到下午2點左右,回家吃飯然后睡一覺。”船上的漁民王澤竹說,這就是一天的工作。
蛤蜊質量好價格高
昨天上午9時,記者來到紅島西大洋碼頭,這里一片繁忙交易的場面。數十輛貨車停在岸邊,吊車將船上成兜的蛤蜊吊起來,經過稱重后卸到貨車上。“每年從3月份開始,隨著氣溫的逐漸轉暖,海水中的微生物逐漸豐富,這時,紅島蛤蜊會越來越肥,并逐漸大量上市。”記者從紅島街道獲悉,最近幾天,紅島蛤蜊每天的交易量在200噸左右,蛤蜊節期間將進入上市高峰,每天的交易量達到500噸。
“蛤蜊肥的時候口味最好,現在,已進入吃蛤蜊的好時候,預計到五一前后,將是紅島蛤蜊最肥的時期。現在到10月前,蛤蜊的味道都很鮮美。”漁民說著,打開一個蛤蜊。記者看到,蛤蜊的個頭雖然不大,但肉質飽滿。
“去年春寒,加上天氣干旱,海里的微生物減少,蛤蜊生長緩慢。”漁民說,去年的時候,蛤蜊上市晚了近一個月,同期的蛤蜊不僅個頭偏小,而且偏瘦。今年,雖然3月份的氣溫也偏低,但蛤蜊的質量卻很好,遇到了好年頭。據統計,紅島蛤蜊今年總體產量預計達到11萬噸以上。
記者了解到,在紅島碼頭銷售的紅島蛤蜊每斤的價格在2元到3元之間,個頭大質量好的,能賣到每斤3.5元,均價比去年高一元。記者走訪城陽幾家零售市場獲悉,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蛤蜊,一般個頭的價格在六七元一斤,個頭大質量好的,價格10元一斤,比去年高了三四元。
紅島蛤蜊為何個頭小
“紅島蛤蜊一般是當年七八月份放苗,到來年三四月份,開始大量捕撈,受生長時間限制,與東北蛤蜊相比,個頭偏小。”當地漁民說。
“前些年,由于部分養殖戶過度養殖,蛤蜊養殖面積和數量增加,營養跟不上,是蛤蜊個頭小、生長慢的原因之一。”紅島蛤蜊協會副會長王正杰說,這也是導致當地蛤蜊價格一度偏低的原因。當然,近幾年,東北蛤蜊占據了島城相當一部分銷售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拉低了紅島蛤蜊的價格。
氣溫低為何質量好
去年同期,受春寒的影響,蛤蜊上市晚,今年3月份,氣溫也偏低,為何蛤蜊卻肉肥呢?“最近幾年,當地養殖戶越來越重視科學管理。”王正杰說,他認為,今年蛤蜊質量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養殖戶對蛤蜊養殖密度進行了控制。往年,養殖戶為提高產量,片面增加養殖密度,海中的微生物有限,密度大了,蛤蜊沒有充足的食物,就長得慢,實際上產量沒有提高,個頭和肉質卻降了。
此外,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采取歇灘的辦法,就是將重復養殖的灘涂先空下來,過段時間再進行養殖。這樣,灘涂循環利用,蛤蜊的生長環境好,質量也就提高了。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