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對馬來西亞一個大型綜合性養蝦場的研究表明,早期死亡綜合癥(EMS)在池塘水體pH值為8.5-8.8時極易暴發。
這個結論來自Noriaki Akazawa博士的文章,他是Agrobest有限公司總經理,并得到日本國近畿大學和日本水產養殖國家研究所的協助。完整的研究結果將在在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的雙月刊雜志《Global Aquaculture Advocate》7-8月刊上發表。
EMS,更專業的名稱是急性肝壞死綜合癥(ahpns),已對東南亞對蝦生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這個研究結果令人鼓舞,因為它們提供了蝦農可通過一定手段或方法來改善池塘的疾病管理。
這項研究是在Agrobes有限公司馬來西亞彭亨州的農場里進行的,它們461個地膜池塘分別養殖太平洋白蝦和黑虎蝦。EMS首先在2011年1月初該養蝦場的五個放養蝦苗的池塘發現,這些蝦苗是從相同的孵化場約一個月前開始放養的。在兩個月內,該疾病已經蔓延整個蝦場。受感染的池塘,無論多大規格或放養多久的蝦一般死亡率可達70%至80%。
對大約80個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蝦塘在相同時間段的水質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幾個水質指標的差異可能與疾病的暴發有關。研究人員隨后在水族缸中對各種參數控制水平進行了重復試驗。這些試驗證實病情在較低的pH值(7左右)時受到抑制,在較高的pH值為(8.5~8.8)時極易暴發。Agrobest農場通過調節pH避免EMS敏感區,大大的提高了蝦塘對蝦存活率。
這些發現比美國亞利桑那大學Donald Lightner博士的研究——《EMS是由細菌引起的》的晚了六周。Donald Lightner博士的研究也將出現在《Global Aquaculture Advocate》7-8月刊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