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左起:張碩杰、張乾原
隨著大陸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本土機械企業的崛起,宜大在大陸制粒機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如何求新謀變是張碩杰需要破解的命題。
大陸水產養殖現已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飼料企業在當中起到了居功至偉的作用,飼料機械企業則扮演“幕后英雄”的角色,之中不得不提起臺灣宜大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宜大”)。
宜大于1974年開創臺灣水產飼料加工機械先河后,最早進入大陸市場。公司董事長張乾原在1989年投資成立珠海大海水產飼料有限公司時,提出了蝦料后調質的概念,更創制了蝦料后調質的設備原型機,參與并促成了大陸對蝦產業的發展。
制粒機是宜大在大陸市場的拳頭產品,公司未來接班人張碩杰也稱宜大在大陸一直保持著做蝦料專家的形象,主攻制粒機。隨著大陸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本土機械企業的崛起,宜大在大陸制粒機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如何求新謀變是張碩杰需要破解的命題。
關稅問題阻礙外銷大陸
FAM:據了解,宜大創立時臺灣還沒有水產飼料加工技術,您為何會選擇做一名探路者?
張乾原:1970年左右,臺灣以濕地(洼地)這種自然地形進行水產養殖,當時只有一個養殖品種就是鰻苗。最早的時候臺灣人是將鰻苗拿去養鴨,但到了日本參觀才知道鰻魚是高級食品,從此就在屏東跟宜蘭開始了鰻魚的養殖。
當時臺灣沒有飼料廠,用宜蘭南方澳漁港捕魚時所獲的小雜魚來喂鰻魚,但鰻魚是啄食方式進食,而啄食剩下的肉碎會在水中發酵且污染水質,鰻魚易生病。當時日本已實現用完全配合飼料養殖鰻魚?吹搅损B殖鰻魚造成的污染,我同時看到危機中的轉機,就開始走上研發飼料的道路,協助臺灣養殖鰻魚,也曾讓臺灣出口到日本的鰻魚達到外銷顛峰。
養殖鰻魚達到巔峰時,留日臺籍生廖一久博士成功完成蝦苗孵化研究后返臺,當時臺灣急需蝦飼料,我就聯想到開發蝦飼料設備,宜大蝦料機械王國也就從此展開。宜大最早進入大陸,并于1989年投資成立珠海大海水產飼料有限公司時,就提出了蝦料后調質的概念,更創制了蝦料后調質設備原型機。
FAM:某種層面來說,宜大見證了臺灣甚至大陸水產飼料機械行業的發展,如果分階段來講述這段歷史,您認為可以怎樣劃分?
張乾原:可以從年代上劃分為三個階段來講述這段歷史,1973年-2005年的粉料機械,以鰻魚粉料為主,后因為日本經濟衰退,設備需求減少;1983年-2013年的制粒機械,以蝦料為主,因為養蝦導致水體污染,設備變成以外銷為主;1995年-2013年的膨化料機械,以海水魚、淡水魚類養殖為主。
FAM:宜大能夠沖出島內銷往島外,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張碩杰:宜大當時能沖出島內往島外銷售,也是基于當時臺灣有數個水產飼料團隊,包含配方、飼料生產、養殖專業等,宜大跟著一起出口到中國大陸以及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很多國家的第一家水產飼料公司是宜大建的,因此當地很多客戶都以使用宜大設備為榮,并將其作為廣告宣傳題材。
FAM:事實上,10多年前臺灣機械在大陸市場銷售非常不錯,占據很大一塊份額,但近年來,臺灣機械在大陸的銷售量越來越低,您覺得是何原因?
張乾原:其實宜大每年都有二三十部設備進入大陸,這幾年在大陸發展進步緩慢最主要是關稅的問題。但去年我們開始在上海成立禹鴻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結合當地的代理報關作業及代理稅務,進行營銷市場拓展以外,還有配套的售后服務。
FAM:宜大成立至今有40年,回顧企業發展歷程,您有何感觸?時過40年,當前如果再談“機遇和挑戰”,您如何看待宜大未來?
張乾原:對于未來,希望宜大科技的技術資源、國際資源與整個產業、同行同業共享,一起由亞洲跨越全球。
逆向雙軸膨化機主推大陸
FAM:據了解,大陸企業認為宜大的制粒機質量不錯,但其它產品就了解較少。存在這種現象,原因是什么?
張碩杰:宜大每個市場的定位不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策略上的定位必須精準,定位精準了才有辦法做強。宜大在大陸其實一直都是保持著做蝦料專家的形象,主攻制粒機。目前大陸大部分飼料廠的主機還是使用宜大的制粒機。大陸是一個競爭力非常高的市場,我們必須把產品做得不一樣,像蝦料造粒機我們花了20年才證明宜大是好的。我們不是只賺一次設備錢,這必須有長期性的規劃。
臺灣是幅緣海島型區域,不是很大,我們未來的發展是必須要去改變。大陸在本身市場足夠大的情況下,大陸企業也是越做越大,所以我們必須去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還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未來宜大的方向是往精致化的單機技術去做扎根,然后部分流程做優化。
FAM:您提到大陸大部分飼料廠的主機還是使用宜大的制粒機,能否談談原因?
張碩杰:其實宜大的制粒機技術能在蝦料領域取得成功,是因為蝦料要求不只是產量高,水中穩定性要2個小時以上,而且對外觀質量要求很高。產量高、外觀要漂亮,也就是說你制粒出來成品很漂亮,但加了水分之后,后面的處理能不能讓外觀持續漂亮,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在蝦料方面,宜大提出蝦料流程:前調質——制粒機——后調質。后調質未推出前,許多制造商采用化學黏劑,但是對于對蝦來說消化率不佳,因此宜大推出后調質機,黏劑使用量大幅降低甚至可以不用。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某些季節較潮濕及由于配方關系,如果水分沒有處理好飼料很容易發霉,所以宜大后來又開發了東南亞用的后調質機,新的后調質機可將飼料成品含水量降至10%以下,可避免成品發霉。
考慮到水產飼料制程配方多,較為復雜,宜大在水產制程中最早推出了二次混合機的設計,以便能夠加更多水、有更廣的溫度范圍,以及創造更好的環境讓物料和溫度相處在一起。2012年宜大又提出高水分制粒的觀念,因水份對于蝦料制作時的淀粉質變化很重要,所以如何去處理高水分問題很關鍵,需要創造水分、溫度和滯留時間優化三大要件。目前,宜大通過機電整合精確地控制水份,整合機、電,能將成品水份控制在10.5%。
所以說宜大40年來創立了這樣的一個流程,現在在局部的流程上再做優化,就是前調質機及后調質。由于原料一直漲價,設備和配方也必須做出調整。關于造粒機,像大陸有數百臺用宜大的造粒機在生產蝦料,這些設備其實可以通過宜大升級,因為宜大最近做的一項新技術就是在推廣升級的制粒機。
FAM:目前大陸有個趨勢,膨化料可能會主導市場,宜大是否會跟進?
張乾原:宜大在20多年前就開始有單軸膨化機,在1994年開始研究順向雙軸擠壓機,在1996年設立了宜大擠壓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范圍不只是水產飼料,還包含人類食品。宜大對于雙軸的了解是從順向雙軸開始,比同業早了10多年。
后來在這數年間,借助對于順向雙軸的了解,進而開發出了針對水產飼料配方而設計出的膨化機——逆向雙軸膨化機。以時產10噸來說,逆向的特色為:省電(產量高)、開機廢料少、生產過程水分低。延長設備驗證時間,花費了過去數年時間累積生產參數以及修正設計,目前總共開發出三種規格的逆向膨化機,從時產一噸到十噸的機型。宜大未來在膨化料的生產工藝將以推廣逆向雙軸膨化機為主,用穩扎穩打的方式,進軍大陸市場。
張乾原:機械本科畢業,進入水產飼料設備的研究與制造領域前,曾有從事礦石設備制造及基隆造船廠(與日本合資)機械工程師的經驗。
張碩杰:宜大未來接班人。美國加州UCSANTABARBARA大學電機系畢業、USC南加大電機碩士畢業。從小在機械廠長大,2歲跟著父親張乾原到大陸參加珠海大海飼料有限公司開幕剪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