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8月1日報道,水產品養殖者們發現,自今年夏天開始以來,成年軟體動物就大批死亡,死亡率超過正常值。經研究后發現,一種細菌有可能使得動物感染流行病,造成水產動物大規模死亡。
前幾日的困惑和不知所措今天終于變成了真正的不安和擔憂。這一個半月以來,牡蠣養殖者們就發現多處的成年牡蠣大批死亡,此前從未見過這種情況。阿爾卡雄-阿基坦地區貝類養殖委員會主席奧利維爾•拉班也表示“不知道這次災難的具體原因”,這次災難使得該地區的多個養殖場池塘內,大約50%-80%的2歲到3歲的待銷售牡蠣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地區貝類養殖委員會主任普瓦圖•夏朗德-洛朗對這次影響整個地區的現象也沒有任何頭緒。他說:“這次牡蠣大批死亡是一種新東西造成的,對于這些即將被投放入市場銷售的牡蠣,死亡率從20%升至50%,這種情況很不尋常。”
為了能夠搞清楚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進行了多次分析。軟體動物微生物學、基因學和健康研究單位的負責人特里斯坦•雷諾從這兩個地區采集了樣本,同時也從諾曼底、地中海和布列塔尼北部地區采樣。經研究分析后他說:“所有的樣品都顯示牡蠣的死亡率超過正常值,在15%和65%之間浮動。所有的樣本中都含有一種致命的細菌,叫做aesturianus弧菌。這很有可能是這次災難的“元兇”,但是否真是致命的“罪魁禍首”還有待進一步查證,發生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是今年特殊的氣候條件造成的。
養殖者們的“宿命”
阿爾卡雄-阿基坦地區貝類養殖委員會項目負責人菲利克斯指出,今年潮濕多雨的春天后,氣溫驟然上升,以及強降雨后水中鹽度的突然下降都可能與這次事件有關。布列塔尼北部貝類養殖委員會秘書長佛羅倫斯也質疑:“有可能不斷惡化的水質逐漸削弱了牡蠣這種物種的生存能力,這可能是養殖者們的‘宿命’。”她擔心地說道:“近幾年以來,我們察覺到夏天牡蠣的銷量越來越低。”
其實早在2012年夏末時,一些牡蠣就開始死亡。但是當時只是一些18個月以下的幼年牡蠣死亡,而且死亡率還未超過30%。在盧瓦爾河地區,地區貝類養殖委員會負責人馬蒂亞斯再一次指出,今年夏天,幼年牡蠣死亡率仍然在上升。而年齡較長的成年牡蠣則更加“謹慎小心”。“我們對這次牡蠣大規模死亡的原因還不了解,目前看來,這種現象很地區化,是局部問題。”隨后他還指出自2008年以來,牡蠣幼蟲就染上了一種流行病,而早在2007年,類似的跡象就已經開始出現。從此以后,每年都有四分之三的軟體動物幼蟲因感染OsHV1皰疹病毒而死亡。
養殖者們都基本能維持產量,盡管四年間產量從120000噸跌至80000噸,他們通過繁殖幼蟲,使牡蠣的來源渠道多元化等方法維持生產。洛朗說:“牡蠣養殖者們都在試圖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牡蠣養殖后期的損失更難挽回,牡蠣養了三年正要銷售的時候,如果死亡,想要彌補損失幾乎是毫無價值的。
在上世紀70年代,一場流行病襲擊了葡萄牙牡蠣,這使得法國引進了一種日本的抗病性的物種:長牡蠣。后者幾乎構成了今天法國牡蠣產量的全部。如果在如今這種嚴格的監管環境下,外來物種的引進似乎不太容易,那么通過基因選擇加快研究出最具抗病性的物種個體就變得越來越具吸引力,迫在眉睫。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