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過江龍遭遇水土不服
業務員2012年的獎金至今未能如數發放遂集體抗議

自世海被泰高收購以來,各種不利消息不斷。 □吳耀華 攝
“倘若真是貨款未能收回,那么不發獎金也合情合理。”一位外資企業負責人針對珠海市世海飼料有限公司目前愈演愈烈的勞資糾紛評論道,飼料除了要銷售出去,還要把貨款收回來,這樣交易才算真正完成。外資管理講究制度化,企業人員的權限、責任更明確,一切按合同辦事。比如客戶要“拉料”,外資企業差一分錢都不能出貨,出貨必須要銷售經理以上級別審批;相比之下,本土企業“靈活性”更強,客戶打來一個電話,料可以先拉,貨款的事可以慢慢談。
糾紛起源于泰高收購世海之后。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泰高的經營管理理念和世海原有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加之近兩年原料漲價,蝦病橫行,世海兩年內業績下跌60%,累積應收賬款超過1億元。因資金管控不力,今年年中,時任世海CEO武志杰被調離,隨后空降了另外一名華人陳泉擔任CEO,并且加強資金控管。因為高層職務變動,業務員2012年的獎金至今未能如數發放,進而遭到員工集體抗議。
最新消息稱,經過勞資雙方溝通,世海在中秋節發放了部分獎金,但獎金發放需要扣除該業務員所收預付款金額的1‰。知情人士解釋,按照一萬元飼料款優惠400元,則需扣除業務員10元獎金,假如一個業務員一年以預付款方式銷售1000萬元的飼料,則需要扣除1萬元的獎金。據了解,2012年能拿獎金的業務員只有30人左右,而每位業務員平均需要為此被扣1萬元左右。另外,世海政策的收緊,減少或者取消了收取經銷商預付款的政策,經銷商也因此抱怨不斷。《農財寶典》記者曾經多次聯系世海管理層,但均未得到回應,不過世海的經銷商證實了上述消息。截止發稿時,業務員與管理層的矛盾仍未消停。
2012年中國飼料總產量為1.9億噸,超過了第二名美國總產量的3000萬噸,水產飼料全年總產量也有1855萬噸。作為全球最大的飼料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中國這塊大蛋糕引來國外各大飼料巨頭的目光。正大、嘉吉普瑞納、全興、統一等外資品牌在飼料市場嶄露頭角,泰高直接收購世海。然而,縱觀2012年飼料市場格局,外資企業在華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自從2011年2月14日荷蘭泰高國際集團對外宣布,以約4000萬歐元收購中國世海飼料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業界一直期待著泰高帶著微量元素平衡理論能夠和世海碰撞出新的火花,推動中國水產行業的發展。但在生產銷售實踐中,卻遭遇企業規則與市場環境不協調的難題。
《農財寶典》記者在與水產行業各外資企業負責人就“經營面臨的障礙”等問題交流時,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市場混亂無序,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國內的賒銷風氣甚濃,各種類型的價格戰不斷,在無序的市場下,企業競爭最終淪為價格和賒欠額度的競爭,并非產品價值的競爭。
世海公司此前按照中國企業慣有的“寬松”銷售政策操作,遇到行情好則皆大歡喜,倘若遇上嚴重的病害或者自然災害,企業將承受巨大的風險。外資企業作為投資者的角色,想用最低的資金成本,獲取最高的收益,當然不愿意趟這個渾水。泰高接手世海后,對銷售方式、業務員獎金發放方式等都做了更嚴格的規定,并通過扣除獎金的方式來打擊業務員收預付款的積極性,在國內企業中還很少見到。外資企業在管理方式轉軌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遭遇陣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