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金槍魚有很多種類,這是價值最高的藍鰭金槍魚,在日本最高的拍賣價達上千萬元一條。”在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臨海的辦公樓里,董事長劉春會指著墻上金槍魚的掛圖,向記者介紹說,“金槍魚從離水到宰殺、清理干凈,必須在三分鐘之內進入零下60攝氏度的冷庫,這樣魚死了,但細胞是活的,而且運輸過程必須都在零下60攝氏度的冷鏈狀態下。我們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所以才敢跨洋捕撈。”
聽著劉春會的介紹,誰會想到魯海豐初創時只是一家本地海產品小作坊。記者采訪中發現,現在每年水產品加工能力達5萬多噸、年出口產品3萬噸的魯海豐,能從本土小加工,成長為跨洋大水產集團,關鍵是能及時進行產業升級。
魯海豐是1990年創建的,當時主要是在青島海邊收購漁民捕撈的海產品,簡單加工后出口到日本市場。“我們給漁民賒賬,等錢轉回來了,再還給漁民。”劉春會說。
通過這樣的方式,到1995年時,魯海豐每年的出口量能達到幾千噸,但漸漸劉春會發現這種賣原料的方式只能賺個辛苦錢,于是,他便有了通過深加工改變附加值低的想法。當時,正值國家放開進出口經營權,劉春會便主動找到日本客商聯系深加工業務,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深加工基地。“以鰻魚為例,賣原料每噸能賣2萬至3萬元人民幣,深加工的熟鰻魚,2噸生的能加工出1噸熟的,在日本賣3萬美元一噸,這中間的價差是很大的。”
通過深加工,魯海豐又得到進一步發展,職工達到了上千人。到2000年左右,隨著當地資源越來越少,劉春會又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他發現做金槍魚的來料加工,是一個好業務。日本是消費金槍魚的大國,市場上的金槍魚大多是從臺灣購買,回日本加工,但因人工成本高,加工費用不菲,如果從臺灣運到大陸加工,再出口到日本,可大大降低加工費用。但加工金槍魚必須配備攝氏零下60度的冷庫,而當時深冷技術被少數發達國家壟斷。通過多方運籌,魯海豐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引進了國外的深冷技術,建起了800噸容量的零下60度冷庫,并拿到了加工金槍魚的業務。現在魯海豐的冷庫總容量已達到15萬噸,其中超低溫冷庫容量達3000噸,每年加工金槍魚數千噸。
通過多年與國際水產品企業的接觸,劉春會發現金槍魚及其他高價值的水產品,之所以價值高,一方面因為本身資源緊缺,更重要的是被國際水產品巨頭壟斷。以金槍魚為例,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就基本確定了捕撈船只的配額,他們掌握著高端水產品價格的話語權。
怎么才能占領這塊資源高地?經過充分的論證和探索,一個在青島建設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及冷鏈物流基地項目的計劃,在劉春會腦中逐漸成形。“這個項目囊括了整個漁業產業鏈:從建造遠洋漁輪、修船、遠洋捕撈、港口、大型冷庫、冷鏈物流、油料補給、水產品加工到罐頭加工、魚油提煉、海洋生物醫藥、海洋保健食品、漁業廢料加工成飼料乃至海鮮一條街等餐飲業,都將在這里集聚。”劉春會說。
2012年,這個計劃投資101.7億元的項目,在青島董家口港立項,基地將在2015年實現深海魚類年交易量100萬噸,交易額150億元,稅收23億元。記者在董家口港項目現場看到,目前修造船基地、碼頭和冷庫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