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參的生物學特點
刺參又稱沙口巽,為棘皮動物門,海參綱,木盾手目的重要經濟種類,刺參屬溫帶種,是一種最主要的食用海參,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淺海,如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的近海。刺參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和江蘇省近海,是唯一能生長在黃海、渤海區域的溫帶種類。
外部形態 刺參體呈扁平圓筒形,兩端稍細,體分被、腹兩面。原為輻射對稱,后轉為左右對稱。身體柔軟,伸縮性很大。當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易收縮;當其爬行時體先收縮后伸展,呈蠕蟲狀。伸展時最大體長可達40多厘米。
體背面分為兩個輻部(步帶區)及三個間輻部(間步帶區)。背面有4-6行圓錐狀的肉刺(又叫疣足),是變形的管足。腹面比較平坦,為三個輻部及兩個間部。整個腹面有密集的小突起,稱管足。管足的末端有吸盤。管足在腹面大致排成三個不規則的縱帶。
觸手位于體前端腹面,通常有20個木盾狀觸手圍在口的周圍,呈環狀排列。觸手生在圓筒狀的柄上,前端宛如花瓣一般,瓣的裂片常常呈短的水平分叉。刺參靠觸手的掃和抓將食物送入口中?谖挥趪谀ぶ醒耄淙肟谔幊虱h狀突起。肛門位于體后端且稍偏于背面。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距頭部1-3cm的間輻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較深,在生殖季節明顯可見。除生殖季節外,此孔難以看清(見圖)。
內部構造
體壁體切開后可見到供人食用的體壁。刺參的體壁柔軟,富有膠質,由以下四層組成(見下圖):
(1)上皮層:上皮層由單層的表皮細胞所組成,包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能分泌粘液,潤滑身體。
。2)皮層:上皮層下面為厚的膠質皮層,主要為結締組織。刺參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上皮層與皮層之間埋有無數細小的石灰質骨片。石灰質骨片,形狀隨年齡而變化。幼小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細高,底盤較大,周圍平滑;老年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變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盤。
(一)刺參棲息的環境條件
1、水溫
刺參是一種寒溫帶品種,最適生長水溫為8~15℃,海水溫度低于3℃以下時,攝食量減少,活動遲緩,逐漸處于半休眠狀態;水溫達到17~19℃時,攝食強度大幅下降,日趨不活躍;水溫超過21℃以后逐漸進入夏眠。在人工養殖過程中會發現溫度亦有偏差,個別在17-18℃時表現的活力很足。
2、鹽度
刺參屬狹鹽性動物,一般都生活于鹽度正常的海區,成體參適鹽范圍為27~35‰,最適鹽度為28~32‰。通過近幾年的養殖實踐看,刺參對低鹽度也有一定的耐受力,而且其稚、幼參與成參對低鹽度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3、底質
底質不同刺參的分布狀況也不同。刺參喜歡棲息于巖礁亂石底質,有海帶草叢生的泥沙或沙泥底也有刺參分布,純細沙底或純泥質底幾乎看不到刺參。這是和刺參天生對抗天敵的能力薄弱,尋求掩體保護有關,故此,在人工水泥池養殖模式中海參聚集角落和爬壁亦是一樣的道理,屬于正常現象,不建議改變其生活模式將刺參趕下池壁。
4、深度
刺參一般分布在從潮間帶直至水深20m的海底,在某些海域,20~30m深處也有刺參分布。其中以5~15m的海底分布較多,15m以下因餌料缺乏等原因分布量逐漸減少幼參存在。
(二)餌料、食性及生長
刺參的餌料是泥沙中的單胞藻類(主要是底棲硅藻)、原生動物、小型動植物,如有孔蟲、腹足類及橈足類;魚卵、動物的幼體、混在泥沙里的大型藻類的碎片、蝦蟹蛻下的殼、腐殖質,以及其他有機碎屑等。刺參的攝食無選擇性,凡是能粘著在觸手上的一切物質都會被送入口內。
(三)呼吸及運動
海參體內的呼吸樹是營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溫度不同刺參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動的溫度范圍內,成體的耗氧量為0.4~0.8ml/小時。
刺參的運動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體橫紋肌、縱紋肌的伸縮,進行緩慢而有節奏的運動。
。ㄋ模┡排K與再生
刺參在受到強烈刺激時,常把內臟包括胃、腸、呼吸樹、背血管叢、生殖腺等從肛門全部排出體外。如溫度的劇升或劇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與化學刺激都易引起刺參排臟。在適宜條件下又可重新生出新內臟。
刺參的再生力也很強,若將肉刺切除,5~7天后出現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若將觸手切除,7~10天后傷口愈合呈突狀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來等長度的觸手,能營正常的攝食活動;若在體背或腹部切開2~4cm長的傷口,經5~7天后可完全自愈。將刺參橫切成兩段,部分刺參切斷處的傷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況也較多。
。ㄎ澹┫拿
刺參的年生活周期與生活環境中的水溫有密切關系,水溫低于3℃正;顒邮茏瑁换钴S;水溫回升到8~10℃時刺參逐漸進入活動盛期;而水溫繼續上升至19℃以上時刺參活動明顯遲鈍,攝食減少,消化道開始退化,水溫達21℃以上時刺參開始停止攝食,排空消化道,陸續潛伏到礁石底下或縫中等隱蔽場所開始夏眠。刺參開始夏眠的溫度與年齡有關,幼參夏眠開始溫度要高于成參。刺參夏眠期一般為3~4個月。當水溫降至19~20℃后,開始復蘇,陸續從隱蔽場所爬出,開始活動與攝食。
(六)敵害
刺參的防御能力很弱,海鷗也會吃某些潮間帶的海參,在夏季索餌、回游的鮭、鱒魚類的胃中曾發現有刺參,海星類、蟹類的某些種類能捕食體長3cm以下的幼參,鱸魚、蝦虎魚、鯛科魚類對參苗也有一定威脅,尤其是對向增養殖海區投放下沉過程中的參苗易造成傷害。
二、刺參的個體發育
刺參的個體發育指從受精卵到成體為止的發育過程,包括胚胎發育期、浮游幼體期和底棲生長期,各期之間有變態過程。
(一)受精
刺參是體外水中受精的類型。在環境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受精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精、卵的成熟度,未成熟或過熟都不能受精。卵子受精之后有受精膜舉起,一般就依此作為卵子受精成功的標志。
(二)卵裂
卵子受精之后即開始發育,首先由單細胞的受精卵經過一系列重復的分裂形成一個多細胞的胚體,這個過程稱為卵裂。刺參屬于輻射等裂和全裂類型,其特點是分割溝遍及整個卵子,分裂球大小相等。
(三)囊胚期
刺參的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形成中空的囊胚,進入囊胚期。囊胚是卵裂的結果,是受精卵經一系列重復分裂而形成的多細胞胚體,外形像桑椹狀,故又稱為桑椹期。
。ㄋ模┰c期
在囊胚末期后,逐漸形成一個雙胚層的胚體,即進入原腸期。發育至原腸期后,胚體即以幼蟲形式從受精膜內孵出,在水中自由浮游生存,也稱為浮游期。
。ㄎ澹┒鸂钣左w
由原腸期進一步發育的幼體從側面看很像人的耳朵,故稱之為耳狀幼體(又稱耳狀幼蟲)。耳狀幼體又分為初耳幼體(又稱小耳幼體)、中耳幼體和大耳幼體。初耳幼體結構簡單,幼體剛長出明顯的口前臂與口后臂,其他臂不明顯。消化道已明顯分為口、食道、胃、腸與肛門。在胃與食道交界處的左側有體腔囊,由于消化道的溝通,此期幼體開始攝取外界食物。中耳幼體的6對幼體臂粗壯明顯,在食道與胃交界處的后側出現半環體形的水體腔,水體腔呈拉長的扁囊狀。大耳幼體的6對幼體臂很粗壯,身體兩側出現5對球狀體,在半球形的水體腔上逐漸長出5個囊狀的初級口觸手原基和交互排列的輻水管原基。
。╅仔斡左w
此期幼體已失去了前期所有的背腹扁平形態,而逐漸變為圓桶形。因形狀很像被囊動物海樽,故名樽形幼體。由耳狀幼體變為樽形幼體的過程中,幼體體形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直觀上的突出的特點是幼體體長明顯地急劇縮小,大約縮小一半左右,身體由透明狀變為暗灰色。此期仍可見五對球狀體。原有的纖毛帶很快地失去原有的連續性而變成了五條環形纖毛環。
(七)五觸手幼體
此期,五個觸手伸出前庭,因此而得名。其形態主要發生如下變化:口凹腔加寬,五觸手從前庭突出并各逐漸生出側枝;幼體的纖毛帶逐漸退化,最后完全消失,開始進入附著生長期。
。ò耍┲蓞
五觸手幼體后期的形態基本為成參的雛形,幼體又開始拉長,并在表面形成一些形狀很規則的蜂窩狀鈣質板;同時,在幼體腹面后端肛門的下方生出第一個管足,幼體即開始行底棲生活。此時,外形和生活習性均與成參相似,故稱稚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技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