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沈陽綜合保稅區保稅路2號的建設工地上,有這樣兩支建筑隊伍:一支國內建筑團隊,負責基礎設施建設;一支國外團隊,負責室內設計施工。兩支團隊緊密配合,施工有序,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東北內陸第一座總儲藏量為1.3萬噸的保稅冷庫已初現雛形。
6月26日,投資方沈陽銳鼎隆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仲哲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聘請國外團隊進行建造,是因為其冷庫設計要求高,工藝復雜,符合歐美、日韓等多數國家對冷凍產品進出口的要求,其中零下60℃的超低溫庫建造水平領先,在國內首屈一指。
看準機會 挖到創業第一桶金
在建設工地現場,黃仲哲跟記者閑聊了起來。
沈陽銳鼎隆貿易有限公司是黃仲哲南方創業17年后,回到沈陽成立的一家貿易公司,注冊于2011年7月份。雖然成立時間并不長,但在海產品貿易市場里,卻赫赫有名。
1997年,黃仲哲和幾位韓國朋友南下旅游。“就是閑談之時,韓國朋友告訴我,由于韓國對自然海域保護,市場里的海產品經常供小于求,做兩國的海產品貿易,可能會大有可為。”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黃仲哲之后到海南、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實地聯系客源,與漁民建立合作關系。同時,通過朋友聯系韓方海產品收購代表,商談合作事宜。1997年底,黃仲哲的第一單帶魚生意成功打入韓國市場,深得韓國客戶的信賴。
第一單成功后,韓國不少客商慕名而來,有要求代理的,也有要求包銷的,而且有的客商還來到中國,跟黃仲哲協商,提供資金讓他幫忙采購,但創業之初的黃仲哲選擇了穩扎穩打。
走專業路線 自創“點對點”貿易
中國海域廣闊,魚類、蝦類、貝類等物產豐富,多元化經營牽涉精力大,而且不利于品牌推廣,建立知名度,這些不利因素在10年前,黃仲哲便深有感觸。于是,他開始改走高、精、專路線。
帶魚,就是人們常說的刀魚,在中國的渤海、東海一直到南海和北部灣均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并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由于中國帶魚產量大,肉質鮮美,國外市場認知度較高,黃仲哲將它確定為主要貿易品種。
為了能夠獲取源源不斷的帶魚貨源,黃仲哲多次深入南方帶魚主產區,聯系多年的合作者洽談收購意向,在當地建立自己的收購團隊,增加帶魚收購數量,以保證貨源的穩定供給。
聯系到貨源后,黃仲哲又解決了貨款回籠慢問題。他在韓國開設一家中資公司,名為韓國新興貿易株式會社,將貨源分批分次地輸送到國外公司后,再批發給當地經銷商。
這種“點對點”的貿易方式最大的好處是,韓國經銷商與國外公司結賬,避免了資金回款慢的問題,而且深入國外市場,更能了解當地市場行情,積累客戶資源,更利于開展貿易業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