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們的北斗導航智能無人養殖船計劃年底將召開經銷商和產品發布會,正式對外量產和推向市場。”魚兒樂集團(以下簡稱“魚兒樂”)創始人徐航濤向我們介紹,無人船經過三年左右的研發時間和近2000萬的研發經費,產出了兩個系列,5個品種。目前正在江蘇省內各地進行多輪實地使用驗證。
魚兒樂集團由南京祿輝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無錫流水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蘇卡爾曼航天應用有限公司組成,作為農業領域的高科技企業,集合了國內優秀的專業團隊。用前沿的技術、貼心的服務,提供智能化可控式的智慧漁場綜合解決方案,并且多個自有(合作)養殖基地的實踐基礎、豐富的養殖數據、獨創的大數據分析算法,開發出更加理解養殖需求,接地氣的產品體系。
魚兒樂集團創始人 徐航濤
以助推漁業發展為初衷
記者:首先,徐老師可以講講魚兒樂集團的成立初衷嗎?
徐航濤:其實我當年進入水產領域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本身是理論物理專業出身,與水產養殖似乎找不到多大關系,當年我連四大家魚分不清。2007-2011年我在上海路透集團工作的時候,發現原來公司是靠一百多年的大數據積累而持續盈利的,沒想到大數據竟然如此有價值,以至于后來我有機會創業的時候,首先思考的就是創建一個有數據積累的企業,這樣可以產出產品之外更多的價值和貢獻,這就成了我最早起步想做的事了。
基于我以前學的物理、通訊、大數據、互聯網、軟件等方面的知識,我發現我有能力將水產養殖中的很多環節實現自動化,例如自動水質監測、設備異常警告、養殖數據分析、養殖模式優化等,乃至無人作業裝備的研發,都是我能力范圍能做的事,于是我就選定了這個偏門、陌生的水產智能化領域來創業。如果這些都能實現的話,將對水產行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為了解決漁民在傳統養殖模式下存在的巨大風險,降低養殖的繁重勞動量,提升水產人的幸福指數,就是我當年創立魚兒樂的初衷。
正在建設中的四川綿陽5000平米智能工廠化循環水車間
記者:為什么以無人機器人以及智能投喂為研究方向?
徐航濤:在整個水產養殖過程中飼料成本占據水產養殖的60-70%,同時整個養殖過程工作量的分配中飼料的投喂工作也占據了2/3左右。因此如果有更精準的投喂方式,將能夠大幅降低餌料系數從而降低養殖成本,而精準投喂的過程靠人工去實現是不現實的。因此必然要發展出更多智能化的投喂系統。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工廠化循環水系統,也可以應用于傳統的外塘養殖。未來的養殖過程中,投喂將變成一件科學而輕松的工作,從而使得單人的管理作業面積增加為現在的3-10倍,而節省下來的飼料成本和投喂成本,也將覆蓋這些新技術采用的成本。
我們選擇無人作業設備,也是為了解決日益匱乏的養殖人口缺口,未來的養殖將朝向更加科學化、企業化、智能化,風險可控的方向轉型,而傳統的養殖人的知識水平,將無法滿足新型養殖的需求。因此必然需要引入機器人這樣的無人作業系統給他們發出適當的指令,由他們自主的完成養殖工作中大量重復繁瑣耗精力的勞動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水產養殖的升級。
新疆于田工廠化循環水育苗車間
無人養殖艇年底正式量產
記者:魚兒樂集團的無人機研發進展如何?可以介紹一下嗎?
徐航濤:目前的無人機器人養殖系統大多還在研制階段,已經投入了三年左右的研發時間和近2000萬的研發經費,產出了兩個系列,5個品種。目前正在江蘇省內各地進行多輪實地使用驗證。并且其中的無人養殖船已經通過我國首個農機專項鑒定,拿到了鑒定證書。計劃年底將召開經銷商和產品發布會,正式對外量產和推向市場。
智能養殖無人艇適用范圍廣,可以適用于蟹塘、蝦塘、魚塘,主要功能以投料為主,兼具撒藥、巡塘、監測等功能。不僅大幅解放了人力,風雨無阻,支持濕料、冰鮮料均勻投喂,大幅降低養殖成本。
目前這條無人船實現了在任何復雜水域中完全無纏繞無阻礙的穩定運行,以及超大載重量的負載能力,并且可做到完全自主出行、自主回航、自主系泊、自主充電等一系列全自動化動作。
第四代北斗導航智能養殖無人艇
智慧漁場的道路任重道遠
記者:據您了解,目前漁業裝備行業中存在著哪些問題嗎?
徐航濤:最大的矛盾就是養殖戶對漁業裝備的認知能力有限,大概率只喜歡便宜又好用的東西,導致漁業裝備領域的企業大部分沒有足夠的利潤去搞研發。以增氧機為例,一些公司雖然銷售額可觀,但是利潤卻非常低,這也導致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挖掘一些高級研發人才。這也是為什么傳統的漁業裝備企業無法研發機器人這樣的產品,而只有剛進入這個領域的新型企業才敢冒這個險。這個領域也正需要我們這種企業像鯰魚一樣攪動一下市場。
當然,這里面還會產生一個很殘忍的結果。新研發的設備因為研發成本的原因價格可能只有養殖規模較大的企業或者養殖單位能夠接受,而最新研發的設備各種效率會大大超過傳統人工的效率,從而實現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生產效果,這樣就會導致傳統養殖領域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而現在正處于關鍵時期。
寧夏智慧漁業工廠化項目
記者:您對工廠化養殖能否賺錢怎么看?實際成本該如何計算?
徐航濤:關于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優勢
一是工廠化設施漁業產出效益高,設施漁業畝均效益是精養塘的近18-30倍。
二是占地面積小,設施漁業和精養塘養殖在同一產量和產值下,設施漁業所需面積大大減少,從而節約土地,增加糧食播種面積。
關于運營成本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主要運營成本來自于電能的消耗、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設備維護和折舊。如果運營不好,可能使得每斤魚增加數元成本。因為水體循環的泵、生化系統曝氣、制氧機、熱泵恒溫、氧錐增氧、紫外線消毒等都需要用電,各個環節能耗加起來就是比較大的能耗成本了。
因此,經過多方了解,采用目前最為先進的智能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計方案。在這個設計中,增氧可以采用工業級的液態氧塔進行供應,每噸可以到800-1000元,每斤魚需要的液氧成本約為0.2-0.4元。而溶氧的使用,也將采用自控檢測和實時控制機制,確保溶氧充足,且完全不浪費。
系統中所有的水泵、氣泵也都采用變頻控制,在魚的不同階段,會調整為不同的工作功率輸出,從而大幅度降低無效能耗,使得整體電耗為常規養殖的1/2到1/3。此外,由于工廠化車間不再需要拉網,也減少了每斤0.2-0.3元的拉網費用。
傳統漁業中,拉網之后,魚已經聚集在一起了,此時魚中間商找各種借口讓你再降價0.5甚至1元/斤,大部分養殖戶不得不從,因為已經拉起來的魚再放回池塘養殖,傷亡可能很大,只好忍痛答應這種無理要求,從而進一步降低了自己的利潤。
養殖成本中關鍵的幾個點:
一是苗種:傳統養殖戶從外界購買苗種,以鱸魚為例,苗種價格通常在1-2元/尾(視規格大小),而我們自己育苗的成本,除去育苗車間的績效,也就0.5元/尾,甚至還能更低。同時,從外界運過來的魚苗的成活率不能保證,有時候可能會大規模死亡,有些還可能攜帶病毒和細菌,甚至寄生蟲,這些都影響著后期的養殖成敗,而這些問題在工廠化車間幾乎不存在,這方面也無形中降低了大量未知成本和風險。
二是飼料:當養殖規模足夠大的時候,可以采用大型料塔的供料方式,通過散裝料車進行集中送料到車間,然后通過管路,將飼料科學精準的投放到每個養殖池。這樣還能節省飼料包裝費、裝卸費和人工撒料成本,如果加上人工智能的投喂算法,還能進一步降低飼料浪費,這部分又能使得每斤魚的養殖成本降低1-2元。
三是藥品:由于循環水系統不能使用藥品,因此用藥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僅需要提供必要的保肝護膽的營養物質,以及一些增強肉質品質的營養品的成本,此項比外塘養殖降低成本在0.2-0.5元/斤。
四是人工:在人工成本方面,由于需要更加專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因此每斤成本會增加0.2元左右。但是,通過采取先進的養殖管理設備,比如無人投料機、養殖機器人、吸魚機等設備,可以大幅減少工人的需求,也可以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各種成本構成如下表
(對比傳統外塘養殖各項成本的變化)
(電價用0.7元/度衡量成本)
同時售價相較于傳統養殖也有較大溢價空間。
綜上所述:相對于外塘養殖成本,實際上還能減少0.6元/斤。如果加上工廠化養殖的品質+反季節+特供渠道溢價2元,實際上相對傳統養殖將有2.6元的價格優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