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殖桶成了“聚寶盆”
孫村鎮,興義村。雖已入春,氣溫回升很快,但黃滸河邊江灣生態農業科技公司魚苗孵化基地大棚里的溫度和濕度,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基地大棚里,通過燃燒生態燃料加熱鍋爐的方式,將溫度控制在二十多攝氏度并保持了相當的濕度 。
顧樹庭(右 )檢測水樣
而一個個直徑達6米的養殖桶,被半埋在地下。“我們采用了數字化技術,控制每個養殖桶的溫度、氨氮、ph溶氧量。一期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總投資達1000多萬元,主要孵化市場前景廣闊的鱸魚苗。”公司股東之一的徐必銀介紹,基地去年10月開始建設,目前已有28個養殖桶,新增的32個養殖桶也將在近期投入使用,基地的產能還將進一步擴大。
別小看了這些養殖桶,這些“大家伙”就是一個個“聚寶盆”。一尾尾鱸魚苗在此孵化,而養殖鱸魚,一個池能出產成魚6000斤,相當于傳統養殖的兩畝水面。“這種養殖方式,不僅單位面積產量高,還緩解了土地占用,同時成魚的品質也比傳統養殖的要好很多。”上海海洋大學客座教授、孵化基地的技術負責人顧樹庭介紹。
近幾年市場上鱸魚苗種緊俏,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從事苗種研究30多年的顧樹庭,帶來了精心研究了五六年的育苗技術,決定打破傳統鱸魚的育苗方式,反季節孵化鱸魚苗。
“多年前,我就認識一位繁昌的朋友,看到周邊的農戶以養殖小龍蝦為主。小龍蝦經濟價值太低,養殖戶的利潤不高。這次我們選擇了市場前景比較廣,且老百姓接受度高的鱸魚開始,實現魚苗孵化工廠化、反季節銷售。反季節銷售一方面可以豐富市場,另一方面把魚苗給農戶養殖,農戶當年就可以收益,而且效益比較高。”蘇州人顧樹庭言談間,平和而低調。
水產養殖,最重要的是一個水字。苗種的品質好不好,水源至關重要。江灣生態農業科技公司落戶繁昌前,顧樹庭就多次考察繁昌的水源,每次來都要到黃滸河取樣化驗,通過兩年多的跟蹤取樣,才決定將魚苗孵化基地建在水源質量較好的黃滸河邊。
目前江灣生態農業科技公司魚苗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了1000萬尾鱸魚苗種,出售近300-400多萬尾,大大緩解了周邊市場農戶對高端魚苗的需求。
帶動農戶共致富
眼下正值苗種孵化的黃金時期,保證苗種的存活率、控制病源暴發顯得尤為重要。顧樹庭整日在基地大棚里巡視,在育苗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孵化方式,加強魚病防治來提升魚苗品質。今年是魚苗孵化的第一年,已經有外地客商紛紛前來訂購苗種。
“只有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才能讓傳統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我們希望通過培育壯大育苗孵化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參與,打開農戶增收致富的新路徑,以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顧樹庭說,作為企業,雖然有好的產品,但是只有讓農戶真正看到效益,感興趣的農戶才愿意跟著一起干。
為了豐富苗種品類,今年該基地還引進了20多萬尾羅氏沼蝦,反季節孵化,預計今年端午節期間上市銷售,比應季羅氏沼蝦9月份上市期提早三到四個月。上市后平均畝產500-600斤,市場銷售價格每斤達35-40元。
除了育苗孵化給當地養殖戶帶來致富路徑,企業用工也讓部分農民嘗到了甜頭。
今年58歲的萬幫金和同事胡自茂,正在大棚里巡視。他倆都是本地人。為了生計,倆人都分別去周邊地區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時斷時續。如今,在家門口就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讓他倆都心滿意足。“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巡視大棚,時刻關注溫度和濕度的變化,以及打氧等。”萬幫金說。“離家近,收入也不錯。”胡自茂補充道。
“我們高峰期,用工達50多人。”徐必銀介紹,來工作的大多是本地55歲以上的人,這部分人外出就業相對困難。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工作,干技術活的每天能賺300元,普通打打下手的也能賺160元。
一尾尾魚苗,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孵化而出,帶來的不僅僅是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