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通威農發正式發布“萬戶共成長”計劃,持續深化“好產品年”的內涵。本次宣傳口徑由產品端到應用端的遞進,可以看出在理順內部平臺建設后,通威農發一方面更加堅定持續做好“好產品”的決心,另一方面將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層面的重心,放到了如何幫助更多養殖戶獲得更好的養殖收益上。幫助頭部用戶增收創利的同時,攜手更多用戶穿越行業的寒冬和周期,推動養殖行業整體往高質量的方向去發展——這應該是通威推出“萬戶共成長”的行業價值和意義所在。近日,行業媒體“數說水產”對話通威股份農牧總裁、通威農發總經理郭異忠,深入交流通威“萬戶成長”計劃背后的底層邏輯。
▲通威股份農牧總裁、通威農發總經理郭異忠
01
讓養殖效益最大化,是唯一的路
數說水產:行業中有企業喊出了“虎口奪食”的口號,對今年的市場局勢做了定調。通威農發量利增長的底層邏輯或攻防策略是什么?
郭異忠:每次行業競爭的加劇,都會推動企業進步和行業發展。當競爭到了極致階段,企業唯有浴火重生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比如新能源行業,近些年是技術進步對落后產能的殘酷淘汰,雖然整個市場容量在增加,但有大量的企業被迫出局。
回到水產飼料行業,今天我們說狼來了也好,虎口奪食也罷,聽起來行業很困難。其實,我們去看看豬料行業,比水產料所面臨的困難大多了。以豬料的發展為鏡,十年前行業內真正去關注家庭養殖場、規模豬場的企業,絕大部分是正大、嘉吉之類的企業;而國內的飼料企業基本上還是以營銷為導向,在市場上廝殺。
今天,豬料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相比已經非常高了,再來看當初不同路徑選擇的企業現狀,以傳統營銷為主導的企業大多日子很艱難,尤其1-2月份很多豬料企業出現40-50%的同比降幅;相反,真正去抓家庭養殖場、規模豬場,能夠真正為養殖戶帶來效益增收的企業,大部分日子過得很滋潤。
單論水產養殖行業,其集約化程度遠不如畜禽,水產飼料行業的競爭基本上還停留在營銷為主導的階段。說虎口奪食,還有些為時過早,只是營銷層面上的競爭比過去更激烈了。不少水產料企業感受到行業的寒冬和經營壓力,源于市場處于存量競爭時,大家還依賴傳統營銷模式作為主要競爭手段。
對于通威的發展之道而言,與其執著于“虎口奪食”,不如考慮如何為行業創造更大的價值。盡管養殖業面臨很大的盈利問題,我們看終端還是有一些養殖戶能逆勢破局,起碼能維持有效經營,而且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對于這部分客戶,企業能夠提供什么樣的產品、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增收,才是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
基于這樣的理解,2020年通威重塑“質量方針”提出以養殖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從產品設計、制造、使用的全過程,遵照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來推動相應的工作。包括今年提出的“萬戶共成長”計劃,本質上都是通威農發堅持質量方針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實實在在的讓用戶受益,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唯一方式,也是唯一的路。
▲通威農發正式發布“萬戶共成長”計劃
記者:當前魚價低迷、客戶虧損或缺錢,如何看待“好產品”在推廣過程中的機會和挑戰?
郭異忠:好產品帶來的一定不是高成本,而是低成本。當然,這里說的低成本指綜合養殖成本更低。長遠來看,隨著養殖盈利的難度越來越大,養殖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面臨結構性調整,理念先進、有技術、有一定資金實力的養殖戶更容易在挑戰中存活下來。
飼料企業于當下去看未來的市場競爭,本質上也是對養殖行業用戶資源的爭奪,并思考如何與更能夠代表未來的用戶去建立粘性。很好理解,好產品與好用戶相結合,顯然才能最大化發揮出優勢,取得更好的效果體現。但是,所有飼料企業都喜歡好用戶,誰能夠最終贏得用戶,還是要看企業的整個體系能否真正給用戶帶來持續增效,而不是靠吹牛或一些亂七八糟的營銷手法。
我們提質量方針、好產品,實際上也對營銷層面的動作有了要求。的確,任何營銷動作的調整對團隊而言,都會有一個應激的過程,而且如果沒有形成新的體系化支撐,可能都不知道怎么賣料了。我們是2021年啟動營銷轉型,至今不能說團隊上下百分百都適應了。道理、方式、方法都懂,真正執行落地還是有難度。
不可否認,團隊中還是有些人懷念過去的方式,偶爾還想著用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去一招制勝。可見,上下同欲的過程是艱難的、痛苦的。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基本上構建起了圍繞“質量方針”所要求的營銷體系和營銷方法,中間有點小插曲,但方向是清晰的,也不寄望于一蹴而就。去年下半年,我們在豬料上也開始構建類似的體系。
記者:的確非常考驗上層的定力。
郭異忠:相對好的是,通威農發還是在通威股份的羽翼庇護下成長,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去煉內功和安心調整。要不然,這幾年行業正處于非常困難的時期,那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業績壓力。
02
給用戶持續回報,是強連接的關鍵
記者:特種魚料是通威農發想突破的市場,復盤去年底生魚料的“補貼”政策,通威農發是否找到了解題的方法?
郭異忠:坦誠來說,我們在特種魚料上取得的成績與行業的蓬勃發展相比有差距,這跟我們的發展戰略有很大關系。去推動某個項目落地或補某方面短板,肯定不是單靠一個營銷活動就能夠解決的,還是要靠體系來支撐。
而且,最終要回答究竟能持續給用戶帶來什么,不能說簡單只是個促銷活動,然后企業敢承諾就行。用戶是不會聽,也不會相信。有句話叫:不看廣告看療效。唯有體系化支撐下給用戶帶來持續有效的回報,用戶才會相信你、認同你,不然憑什么跟著你走。
近幾年,我們加大了在特種魚料上的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去年底,我們為什么敢向市場承諾生魚餌料系數,也是有底氣的一種集中體現,也可以看作是對體系的一場檢驗、一次閱兵。
近期,我們成立了很多的技術攻關小組,花大力氣來重點突破設計、制造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特別是技術體系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計劃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通技術、市場、生產三端業務,實現產品管理全流程信息化、數字化,即從產品設計、制造到用戶感知和最終效果收集,讓信息能及時在價值鏈中傳遞和有效沉淀。
▲2023年,通威農發發布華南生魚補貼,公開承諾餌料系數
記者:今年,是否還會繼續投入或覆蓋更多的品種?
郭異忠:其實,去年生魚補貼活動的核心就兩個方面:其一,對產品效果做了承諾;其二,給予了市場一定的政策優惠。
我們去年和今年,都在公開場合講“五大承諾”:敢泡料、敢標真含量、敢承諾養殖效果、敢比賽、敢接受社會監督,里邊已經對產品效果做出了承諾。至于第二點,則是從營銷角度還會不會給市場大的優惠力度。我們會根據市場狀況來決定,底層邏輯上還是希望靠體系支撐來推動特種料的市場拓展,銷量的增長是基于用戶對產品效果的認可。
▲通威農發敢于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03
與用戶共成長,應對未來挑戰
記者:通威農發在西南、華東、華中等地的水產料都有亮點,華南、海外市場則平淡些,您怎么看?
郭異忠:現在華南和海外是我們相對薄弱的地方,尤其海外市場這幾年做得不太理想。我們也在反思自身和學習同行優秀的地方,重新對海外的發展模式、發展思路、發展方法做了研判,今年也做了些調整。
華南是國內最大的水產料市場,我們沒做好首先是戰略層面的問題。2015年之前,我們與主要同行的飼料工廠數量差不多,到了2022年對方工廠數量增到200多家,我們反而減了10多家降到50多家。單單華南區域,我們加起來只有8個飼料生產基地,對方有50多家。所以,從戰略投資的角度,我們在華南市場的投入遠遠不夠。其次,由于特種魚料的生產工藝要求較高,我們當時以常規魚料為主的生產體系不完全適應,選擇了繞道走,錯過了珠三角特種魚料發展的“黃金十年”。
近些年,我們持續補短板,一方面增加在特種水產料上的硬件投入,比如陽江海壹和廣東通威生物,都是以特種料為主;另一方面是前面講的,不斷完善我們在特種料上的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
▲通威農發標準化工廠
記者:行業兩大頭部企業的水產料在200萬噸級都橫盤了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水產料產銷體量從200萬噸級到300萬噸級,對體系的打造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未來400萬噸、500萬噸,又需要什么新的驅動力?
郭異忠:通威是強管理的一個體系,按現在的平臺實力去支撐500萬噸乃至800萬噸完全沒問題。當下與未來,我們缺的是如何讓更多的優質用戶能接受產品,如何讓他們持續使用產品,以及如何讓他們能真正感知產品帶來的好效果。
早在2006年2月,通威就提出并啟動“萬戶重點用戶共同成長計劃”,旨在用3-5年的時間,將一批養殖技術相對較強、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養殖規模的農戶培養為“共同成長”的重點用戶。對于納入這一計劃的重點用戶,通威通過開展從苗種供應、養殖技術培訓、飼料飼喂、終端產品銷售、行業發展信息共享等全過程的跟蹤和服務,使重點用戶的發展和效益增長與企業保持相對同步。
本質上來講,今年提出的“萬戶共成長”在出發點上沒有多少區別。只是現在我們服務的工具更加完善,內外的整個條件也具備了,我們更有信心攜手經銷商與這些優質用戶共同成長,一同去應對未來的行業挑戰。
記者:這兩年,大家對大品牌沒有像以前那么迷信了,您怎么看待這種變化?
郭異忠: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行業非理性競爭損害了用戶的利益,也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二是,集團企業基本上通過渠道模式來推廣,而地方性企業通過直銷模式拉攏了不少優質的養殖大戶。
2020年,我們重金請外腦對品牌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想植入用戶心智當中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后來才有了“原料穩定,質量如一”這句話。這既是我們對市場的承諾,也是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同時,我們不斷重復甚至高調宣揚,也是希望在行業各方的共同監督下,避免動作變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企業經營領航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