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信息網消息:“已經六七錢重,今年螃蟹的個頭普遍比去年還大呢!”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當涂縣塘南鎮興永村于燈春家的塘口,這位螃蟹養殖大戶說到自家螃蟹的長勢時,一臉笑容。
“春季的水草到夏季就會全部腐爛,要全部清除掉;螃蟹晝伏夜出,想觀察它的生長情況就要等到夜間……”為了“照料”螃蟹,于燈春在這158畝大小的塘口邊專門搭了一個棚屋,除了每天回家洗澡外,吃住都在這里。“蟹大小,看水草”,對于養蟹這個老本行,棚屋內,于燈春侃侃而談。雖然道理不深,這卻是他20年養蟹經驗和教訓的總結。“1988年那會搞塘口,自然水草很多很好,每畝投個四五百只螃蟹,不用管理,每年的效益都有個七八萬。”可到了十年前,螃蟹行情上漲到了每公斤200元,這使得包括于燈春在內的養殖戶們驟然加大了螃蟹的投養量,直接導致了塘內生態平衡的破壞。“三年內,塘里一根水草都沒有了,我們大部分人都虧了。”痛定思痛,于燈春通過咨詢技術人員,并專程前往外地效益好的地方取經,終于明白了水草對養殖螃蟹的重要性,開始把培育水產資源、保護水質作為水產養殖的重點工作,率先在全鎮開展起生態養殖。
生態養殖,它和傳統養殖方法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對水草種植的重視程度。種植水草是為模仿螃蟹自然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為螃蟹提供棲息躲藏、蛻殼場所和所需的植物性餌料。“水草多了水里就會缺氧,少了又不夠螃蟹吃,把握好這個度就可以了!”另外就是餌料的問題,螺螄不僅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餌料,而且是改良蟹池底層環境的“清潔工”。投放螺螄既可減少人工投餌量,又可減少殘餌、淤泥對河蟹池底的污染,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2003年于燈春通過競標,在本村承包了 158畝的水面,當年投入200船約30萬公斤的水草,以及4萬公斤的螺螄,人為地構筑起了一個自然生態的環境來飼養螃蟹。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塘南鎮實行的是五年承包制度,相對來說,這種投入也是長期的、穩定的,基本可做到“一年投資,四年受益”。
“大約40萬元成本,收入在80萬左右。”養殖成本雖然會較傳統養殖方法有所提高,但由此產生經濟效益也是看得到的,正如于燈春所說:“只要會搞,用這種方法賺錢是肯定的”。自使用生態養殖后,每年“秋風起,蟹腳癢”的時候,產出的螃蟹個頭都大了許多,往年公母蟹均大不超過二兩,現在則達到了三兩左右,而且大個的螃蟹占到總量的90%以上。這些螃蟹的銷路更是不愁,“到時候就有人來收購了,還是現場嘗,現場買的!”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致富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