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鱘魚類隸屬于硬骨魚綱,真口亞綱,鱘形目。古生物學和魚類學工作者,根據古棘魚化石出現于古生代的志留紀到二疊紀的地質年代及其形體結構的特點,推斷它是魚類的共同祖先,而鱘魚類即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后裔。
世界上近代鱘魚類約有25種,據目前調查,生活在我國水域的有8種;生活在蘇聯水域的有14種;生活在北美水域的有7種。
我國水域種類是:達氏鱘、史氏鱘、貝氏鱘、小體鱘、裸鱘、中華鱘、長江鱘、白鱘。
蘇聯水域種類是:歐洲鰉、達氏鰉、俄國鱘、西伯利亞鱘、閃光鱘、裸腹鱘、小體鱘、史氏鱘、薩哈林鱘、大西洋鱘、波期鱘、擬鏟鱘、線尾擬鏟鱘、錫爾河擬產鱘。
美國水域種類是:大西洋鱘、美洲鱘、短吻鱘、匙吻鱘、湖鱘、高首鱘、中吻鱘。
鱘魚的分布區
代鱘科魚類的分布密集區有兩個:一個是東歐的里海和黑海地區,一個是環繞太平洋兩岸的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區。前者有3屬12種;后者有3屬13個種。兩地有兩個共同種:中吻鱘和納氏鱘。而黑海區的歐洲鰉與黑龍江鰉;長吻鱘與黑龍江鱘相差都很小,北美洲的鏟鱘屬與黑海區的擬鏟鱘屬有相似的結構,由此可以推斷兩地區的鱘科魚類是來自一個中心分布區。從地史的條件看,這個中心分布可能在俄羅斯的北部、東西伯利亞一帶的北極淺海區。
蘇聯鱘科魚類幾乎遍布蘇聯各個天然水域。其主要棲息在黑海流域,其次是亞速海流域和西伯利亞地區的河流。
美國鱘魚主要分布在美國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到西部蒙特雷灣沿岸的許多河流中。匙吻鱘分布于美國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沿岸地帶。
我國水域鱘魚的分布情況。鰉和史氏鱘主要棲息于我國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棲息在我國新疆省額爾齊斯河,布倫拖海,博斯騰湖等水域中。中華鱘主要棲息在我國長江和黃渤海沿岸、東海沿岸的近海區及各大河口。長江鱘魚主要棲息于長江中、上游,及各大支流,偶見于黃河下游。白鱘(象魚)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
幼魚的生態生理特征
幼魚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具有不同的生態生理特征。
直游泳階段:在孵出的最初幾天中,全長在13~14.5毫米時,仔魚間歇地擺動尾部,身體上升到水面,然后又停止運動,身體自然下降。
平游泳階段:在孵出的第5天至第9天,全長在21.5~26.5毫米階段,仔魚身體已能保持平衡,它不停地擺動尾部,進行水平游泳。仔魚全長達27毫米以后,即進入底棲生活。
仔魚在垂直游泳階段,對弱光有趨光性,但怕強光照射。長時間受陽光照射會引起死亡。在水平游泳階段,仔魚趨光性大為增強,甚至白天到水的上層活動并趨向明亮的光源。在進入底棲生活后,趨光性減弱,白天呆在水底活動,晚上則上升到水面。
幼魚的趨光性比仔魚差,但對弱光的趨光性。幼魚期結束后,趨光性消失。在正常情況下很少見到它們到上層活動。
仔魚在垂直游泳階段中,主要以卵黃的血管網行呼吸作用,所以它的耗氧率和窒息點均較低,分別為0.27毫升/小時·克和1.012毫克/升。
水平游泳階段中,行鰓呼吸,游泳速度變快,活動連續不斷,故耗氧率和窒息點增高,分別為0.43毫克/小時和2.827毫克/升。在此階段中,由于鰓蓋發育不全,鰓絲暴露于鰓蓋以外,往往易被泥漿堵塞,易造成仔魚死亡。
幼魚的窒息點較仔魚高,比草魚、鰱魚更高出很多,池水含氧量稍為下降,即易造成浮頭死亡。水的含氧量一般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
鱘幼魚屬溫度敏感性魚類,水溫若持續上升3~5℃,易造成死亡。在適宜水溫時,生長、攝食均明顯加快。水溫在6℃時,能正常攝食,但成長緩慢。水溫在11℃以上時,攝食量增大,成長速度加快。水溫上升到30℃以上時,攝食量大有下降,成長速度亦減慢。水溫在37℃以上則有死亡的危險。
幼魚的食性
幼魚開始攝食的最初階段能夠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水蚯蚓、顫蚓、尾鰓蚓、搖蚊幼蟲、庫蚊幼魚和浮游動物:低額蚤、美女蚤、盤腸蚤、擬劍蚤和中劍蚤。在幼魚早期階段主要攝食水生生物,后期90~200毫米時,主要攝食水生寡毛類。
鱘魚的經濟意義
鱘魚是一種大型珍貴,稀有魚類。具有極高的生物學和經濟價值。
鱘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被譽為世界佳肴,長江鱘魚被列入我國四大名魚之一。不僅如此,鱘魚肉為中草藥中的高級補品。鱘魚骨可以制得良膠,在工業上有廣泛用途。
鱘魚卵可加工成魚籽醬,暢銷國內外,是出口創匯的佳品。1986年,黑龍江省同江縣水產公司出口鱘鰉魚籽600千克,創匯30多萬美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