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世界水產品市場狀況
1、生產現狀 近年來,世界水產品產量穩定增長,1999年世界水產品產量達到12617.7萬t,比1990年的97854.4t增長近29%。世界漁業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的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美洲的秘魯、美國、加拿大,以及北歐的挪威和丹麥等國家,上述國家的水產品產量差不多占世界總產量的60%。其中中國是世界頭號漁業大國,以1999年為例,中國水產品產量達4003萬t,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1.7%,其次是秘魯和日本,分占世界總產量的6.7%和4.7%。
2、貿易概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對水產品需求的增長,水產品貿易也迅速增長,到1995年水產品出口額已達520.3億美元,比1990年的357.1億美元增長近45.5%,但自1995年以來水產品出口額增長緩慢,1999年世界水產品出口額為528.8億美元,與1995年基本持平。水產品出口國主要有泰國、挪威、中國、美國和丹麥等國家,1999年以前泰國一直是世界頭號出口大國,2000年泰國出口勢頭有所削弱,被挪威和中國超過。水產品已成為泰國和挪威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以1999年為例,兩國的貿易順差分別達到32.7億和31.5億美元,中國緊隨其后,貿易順差為18.3億美元。水產品進口國主要是日本、美國、中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
二、我國出口水產品比較優勢分析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研究水產品國際比較優勢,目前主要通過市場占有率(MOR)、比價系數、競爭力指數(RCA)和比較優勢指數(CAI)等方法進行分析。
1、市場占有率達(MOR)
水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強弱直接表現為一國水產品出口額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的份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及其在世界水產品市場上所占份額。
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水產品出口額略有下滑,在漁業生產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水產品出口取得了長瞳發展,出口額由11.82億美元增加到38.3億美元,在世界水產品出口額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1年的3%上升到2000年的7%左右。
2、比價系數分析
價格是體現水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向,一個國家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可以用國內外比價系數(水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市場價格的比值)進行直觀、簡單的判斷。比價系數大于1,說明國際價格高于國內價格,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數值越大,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數值越小,國際競爭力越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貿易年鑒資料,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我國水產品出口種類主要包括:A類:新鮮魚類;B類:干、熏制及鹽漬魚類;C類:甲殼類及軟體類;D類:漁產品等制品;E類:甲殼類和軟體類產品及制品;F類:水生動物的油脂;G類:魚粉等動物飼料等七大類。
目前在我國各大類出口水產品中,E類、C類和A類水產品具有一定的價格競爭優勢,B類和G類則不具價格優勢,F類和D類競爭力最弱。
3、競爭力指數法(RCA)
競爭力指數(RCA)是指一個國家出口某一商品占該商品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國所有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之間的比率。通過這一指標可以測定這一商品在國家出口格局的地位和趨勢,從而根據比值的大小確定該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比較優勢,反映其國際競爭力水平。
挪威和泰國的不產品顯示出了極強的競爭力,競爭力指數高達7以上,其次是丹麥,我國水產品的競爭力,競爭力指數高達7以上,其次是丹麥,我國水產品的競爭力指數1995年只有1.06,近年雖有所提高,1999年也不過1.55,比較優勢并不明顯,與我國頭號漁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
4、比較優勢指數法(CAI)
水產品的比較優勢指數,又叫凈出口比率,是指一個國家水產品進出口差額所間接反映出的比較優勢。它所揭示的是水產品流通領域的相對優勢而非生產領域的相對優勢。比較優勢指數法(CAI)因其計算簡便,且包含了外貿凈出口數值并聯系到產業內部貿易指數而被廣泛采用,成為進行國際競爭力分析的一種有力工具。
我國水產品生產同世界主要漁業國家相比,因豐富的淡水和海水養殖資源及低廉的勞動力資源而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近年來的對外競爭力雖有所削弱,但仍維持在40%以上,且呈上升趨勢。盡管我國水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但與挪威、泰國相比,我國水產品的競爭力尚有不小的差距。雖然我國水產品總體國際競爭力比較強,但是不同種類的水產品因資源、技術等經濟因素和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對外競爭力會有所不同。在我國各大類出口水產品中,D類和E類表現出極強的對外競爭力,C類的競爭力逐年削弱,但仍具用相當的競爭力,A類和B類也表現出一定的對外競爭力,而F類和G類則不具有對外競爭力。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水產品總體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具體到各類水產品上又有所不同,其中:A類、C類和E類水產品既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又具有較強的對外競爭力;D類水產品盡管價格上處于劣勢,仍具有極強的對外競爭力;B類水產品也具備一定的競爭力,而F類和G類水產品則既無價格優勢,又無對外競爭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存在不完全競爭、政府干預及行業內部貿易等影響出口的種種因素,上述單純以實際出口額為依據的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一水產品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但作為一種靜態比較分析,用來考察特定時間、特定保護程度下的競爭力或比較優勢還是可行的。
三、結語
根據對我國水產品比較優質的分析,我國水產品總體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品種間有差異,形勢并不樂觀,況且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意味著不存在競爭,甚至有時競爭還很激烈。針對入世后國外企業、外國水產品長驅直入的嚴峻形勢,各級政府和水產企業務必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著力增強我國水產品的對外競爭力。
對政府而言,要積極主動地調整漁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水產品,進一步增強我國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于比較優勢是相對的、動態可變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強化現有的比較優勢,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喪失這種優勢。而且僅僅發揮比較優勢是不夠的,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同時要大力扶持漁業龍業企業,加快發展漁業產業化。
對企業來說,要抓緊實施水產品品牌戰略,圍繞有比較優勢和特色的優質水產品,從商標注冊、廣告宣傳、產品包裝到營銷策略,全方位樹立產品品牌形象,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在苦練內功的基礎上,走品牌戰略,塑企業良好形象,進而搶占市場,實現以質量生存,以效益促發展的企業良性循環。要使產品適銷對路,必須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樹立起“產的多不如賣的好”市場觀念,立足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加產品博覽會、廣交會等,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信息,提高產品知名度。要抓住入世后關稅降低這一機遇,引進國外先進的水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大力開拓水產品保鮮加工,促進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水產品的檔次和科技含量。
總之,我國水產品的比較優勢目前只表現在粗放的總量上,面對入世后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增強我國水產品的對外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