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俗稱:黑龍江鱘、七粒浮子
鱘形目鱘科 原產于我國黑龍江。體呈長紡錘形,腹扁平,體被5行骨板,背邯1行,體側和腹側各2行,骨板的行間常有微小骨顆粒,幼魚體上骨板有向后的棘狀哭起?诘那岸擞许2對,橫生并列在一條直線上。吻的形狀有很大變異,有的呈銳三角形,有的像矛頭;吻的腹面、須的前方有若干疣狀突起,因此又名為七粒浮子。尾為歪型尾,上葉發達,尾鰭的背面上分布棘狀硬鱗—棘鱗。背部為黑褐色或灰棕色,人養殖的個體呈黑色較多,腹部銀白色。
為非洄游性大型淡水底層經濟魚類,自然狀態下棲息于沙礫底質的江段,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習性,生存水溫0-33℃。動物食性,攝食動作緩慢,主要依靠觸覺、嗅覺捕食。經人工馴化的史氏鱘可食人工配合飼料,飼料的蛋白含量在37%-52%之間。
養殖提示 為江蘇養殖較多的鱘魚。利用水泥池養殖史氏鱘是月前較為普遍的方法之一。要求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 一般以深井水或曝曬的自來水為宜。投放優質的鱘魚苗種,放養量當規格為50-100克時,以10-25尾/平方米(靜水池)和50-100尾/平方米(流水池,流量為50升/分鐘)為宜,放養前要試水。成魚養殖主要投喂全價顆粒飼料,若野雜魚資源豐富,則也可投喂少量碎魚。為使史氏鱘迅速生長,水溫應保持在16-24℃之間,水中溶解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