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皰疹病毒狀病毒病
[病原]皰疹狀病毒(HLV)與皰疹病毒相似。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病毒粒子為20面體,具有圓環形核狀物和雙層外殼,直徑達150納米,存在于病蟹血細胞的核內或游離在血液中。
[癥狀]病蟹行動遲鈍,在死前呈昏睡狀態。病蟹的外骨路正常,能照常蛻皮。血淋巴變白色,并含有無數微細顆粒。組織切片中的血細胞具有非常大的核和大而折光的胞質含物。
[流行情況]此病發生在美國蓄養在水槽中的藍蟹,引起幼蟹死亡。在成蟹中也存在這種病毒,但不顯癥狀。
該病的傳染主要是攝食了病蟹的組織,也可能是經過含有病毒的水感染。
[診斷方法]初診可根據血淋巴及血細胞的病理變化。確診則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細胞核內的病毒粒子。
(二)抖腳病(抖肢病、仔蟹上岸病)
[病原]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病毒無囊膜,直徑為28—32納米,分布在細胞漿內,不形成包涵體。
[癥狀]病蟹呈昏迷狀,附肢痙攣狀顫抖、抽搐或僵直,活動緩慢,反應遲鈍,上岸不回。病蟹環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鰓”、“灰鰓”、“白鰓”等鰓部癥狀;肌肉發紅,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顯;肛門有時紅腫、無糞便,偶有長條狀污物黏附;頭腦甲下方透明腫大,充滿無色液體;肝胰腺膿腫呈灰白色,肝組織糜爛并發出臭味。
[流行情況]此病從幼蟹(5—10克/只)到成蟹(200—250克/只)皆有發生。發病時間為5—10月份,而在8—9月份夏、秋高溫季節發病嚴重,死亡率高。該病流行期間的水溫為23—33℃,而以立秋后水溫25—25.8℃時發病最為嚴重,10月份以后水溫降至20℃以下,該病逐漸減少。放養密度越高、規格越大、養殖期越長,患病越嚴重、死亡宰越高。
[診斷方法]根據癥狀可作診斷,確診須經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病毒粒子。
(三)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狀病毒病
[病原]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狀病毒(Picorna-1ikevirus)。因發現于美國切撤匹克灣,因此簡稱為CBV。病毒粒子為20面體,直徑30納米。
[癥狀]病蟹游泳無定向,通常失明。病程進展緩慢,出現上述癥狀后1個月左右才出現死亡現象。
[流行情況]此病僅發生在美國實驗室蓄養的藍蟹。
[診斷方法]初診可根據癥狀。確診需用電子顯微鏡看到病毒粒子。
(四)弧菌病
[病原]弧菌(Vibriospp.)。
[癥狀]病蟹身體瘦弱,呈昏迷狀態,往往大批死亡。患病幼蟹活動能力減弱,趨光性差,在水的中、下層緩慢游動,食量降低或厭食,發育遲緩,體色混濁。在病蟹的血淋巴及各期幼體內,用高倍顯微鏡通常可以看到細菌。在組織中,特別是鰓組織中,有血細胞和細菌聚集而成不透明的白色團塊,在瀕死或剛死的病蟹體內有大型的血凝塊。
[流行情況]革蘭氏陰性弧菌在各種水體和底泥中、病蟹和健康蟹的體表及幼蟹體內等處都存在。蟹體表損傷,或在蓄養時放養密度過大,蟹子之間互相刺傷,細菌從傷口授人引起疾病。在流水蓄養池中此病可使蟹大批死亡,特別在夏季高溫時期死亡率可達感染蟹的50%以上,受感染的蟹子在1—2天內就可死亡。幼體階段,尤以溞狀幼體患病嚴重,有時大眼幼體和幼蟹也患此病。
[診斷方法]用顯微鏡(最好是相差顯微鏡)檢查血淋巴,發現有細菌,再根據上述病理組織學變化就可確診。
(五)甲殼潰瘍病
[病原]病原是一些能夠分解幾丁質的細菌,隸屬于弧菌、假單胞菌、螺菌、黃桿菌等。
[癥狀]病蟹的甲殼上有數目不等的黑褐色潰瘍性斑點,在蟹的腹面較為常見),潰瘍處有時呈鐵銹色或被火燒焦的樣子,所以也叫殼病、銹病或燒斑病。早期癥狀為一些褐色斑點,斑點的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紅褐色。到晚期,潰瘍斑點擴大,互相連結成為形狀不規則的大斑,小心處有較深的潰瘍,邊緣變為黑色。潰瘍一般達不到殼下組織,在蟹子蛻皮后就可消失,但可繼發性感染其他細菌病或真菌病,引起病蟹死亡。
[流行情況]引起此病的病原細菌種類較多,分布很廣,任何海水養殖的水體和池塘中都可能存在。因此,對蟹類的危害似乎沒有專一性,在世界各地的許多種蟹子已有報道。我國的梭子蟹、鋸緣青蟹等也常發生。
此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蟹在捕撈、運輸和飼養過程中甲殼上表皮受傷,分解幾丁質的細菌侵入。此病的發病率和感染率隨水溫升高而增加。
[診斷方法]從外觀癥狀就可初診。確診需從潰瘍處分離出細菌,在培養過程中能分解幾丁質。
(六)水腫病
[病原]病原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未定種;一種是真菌,毛霉菌(Mucorsp.)。
[癥狀]由細菌引起的水腫,病蟹的腹與胸甲下方交界處腫大,呈透明狀、用子輕壓其胸甲,有少量水外溢,病蟹厭食,活動遲鈍或不動,呼吸困難,常在淺水處窒息死亡;由毛霉菌引起水腫,病蟹腹部不腫大,反而因消瘦而內陷,雄蟹尤為明顯.胸甲下方與腹部交界處腫脹.但不呈透明狀,病蟹白天上岸不下水,胸甲的鰓區為灰白色,行動緩慢,死于岸上。
[流行情況]細菌引起的水腫,在夏初至中秋氣溫較高、河蟹生長旺盛的時期發。幻咕鸬乃[,在秋后天氣涼爽河蟹成熟時期發病。
[診斷方法]從外觀癥狀就可初診。確診需從病灶處分離出細菌或真菌。
(七)鏈壺菌病
[病原]青蟹鏈壺菌、藍蟹鏈壺菌。
[癥狀]鏈壺菌寄生在蟹類的卵和幼體中,受感染的卵初期在顯微鏡下可看到幼小的菌絲,到嚴重時卵內充滿菌絲,變為不透明,菌絲甚至可伸出卵膜以外成為絨毛狀。蟹腹部所抱的卵塊,如果健康的卵為橘黃色時,受感染的卵呈褐色;如果健康的卵塊為褐色或黑色時,受感染的卵則為淺灰色。受感染的卵塊一般比正常卵塊小。真菌一般僅侵害卵塊表面的卵,
不穿入內部的卵。
受感染的幼體身體衰弱,活動能力減低,最后停止游泳,身體逐漸變白,不久死亡。死后的幼體體表也可生出絨毛狀菌絲。
[流行情況]青蟹鏈壺菌是卞伯仲等(1979)在菲律賓的鋸緣青蟹的卵和幼體內發現。藍蟹鏈壺菌是Armstrong(1988)在美國大西洋沿岸發現。我國鋸緣青蟹在育苗期的溞狀幼體和大眼幼體也常發生鏈壺菌病,病原的種名未進行鑒定。抱卵的藍蟹感染率可高達90%,受感染的卵占卵塊總數的25%。
[診斷方法]從卵和幼體的癥狀或將卵和幼體做成水浸片,在顯微鏡下看到菌絲就可診斷。如果需鑒定病原種類,可將帶有菌絲的卵和幼體放在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后進行鑒定。
(八)微孢子蟲病
[病原]寄生在海蟹中的微孢子蟲主要有下列5種:
(1)米卡微粒子蟲,寄生在藍蟹的肌肉中。新鮮孢子呈卵圓形,大小為1.9微米×1.5微米。
(2)藍蟹微粒子蟲,寄生在藍蟹肌肉中。新鮮孢子呈卵圓形,大小為3.6微米×2.1微米。
(3)普爾微粒子蟲,寄生在綠蟹的肌肉中。孢子呈卵圓形,大小為1.25微米×1微米。
(4)微粒于蟲—種,寄生在藍蟹的肌肉中。新鮮孢子橢圓形,大小為1.7微米×1.2微米。
(5)卡告匹里蟲,寄生在藍蟹的肌肉中。新鮮孢子橢圓形,大小為5.1微米×3.3微米。
[癥狀]病蟹不能正常洄游,在環境不良時容易死亡。被感染處的肌肉變白色,混濁不透明。因蟹類的甲殼較厚,隔著甲殼不易看清內部肌肉的顏色,但在附肢關節處的肌肉變混濁,白色比較容易看到。感染嚴重的藍蟹橫紋肌纖維被溶解。
[流行情況]此病的傳播是由于健康的蟹子吞食了病蟹的肌肉或微孢子蟲的孢子而感染。微孢子蟲的營養體在宿主消化道結締組織間血竇內的血細胞中進行發育和增殖,以后就擴展到全身的橫紋肌中行孢子生殖。各種蟹子都可能被感染。
[診斷方法]取變白不透明的肌肉,做水浸片或涂片后用吉姆薩染色,在顯微鏡下看到孢子,即可確診。
(九)固著類纖毛蟲病
[病原]主要是固著類纖毛蟲中的聚縮蟲、鐘蟲、單縮蟲等。
[癥狀]蟲體附著在蟹體表、附肢上,大量附生時如棉絮狀。病蟹反應遲鈍,行動緩慢,呼吸困難。幼蟹發育緩慢,不能蛻皮,嚴重者死亡。
[流行情況]此病全國各地各種蟹的育苗期及養成期均可發生,尤其對幼體危害嚴重。固著類纖毛蟲可附生在蟹卵、溞狀幼體、大眼幼體和幼蟹上繁生,形成很大的群體,嚴重時可超過幼體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體浮于水面,似白絮狀。
[診斷方法]一般肉服觀察可初步診斷。確診時需刮取絨毛狀物在顯微鏡下檢查。
(十)擬阿腦蟲病
[病原]蟹棲擬阿腦蟲。
[癥狀]受感染的蟹嗜眠,活動能力差。嚴重感染者,心臟有白色壞死的組織區域。血淋巴中充滿了擬阿腦蟲,血細胞很少,血液凝固性差。擬阿腦蟲可寄生于蟹的各組織中,特別是心臟和鰓組織,吞食血細胞和組織細胞,并造成組織嚴重的機械損傷,導致蟹貧血,窒息死亡。
[流行情況]蟹棲擬阿腦蟲為兼性寄生纖毛蟲,為機會侵入者。蟹飼養在擁擠條件下,互相刺傷,致使擬阿腦蟲從傷口侵入,在血淋巴中大量繁殖,破壞宿主組織,引起宿主死亡。
[診斷方法]取血淋巴或心臟直接鏡檢,可看到前端尖、后端圓、具尾毛長形的纖毛蟲,就可確診。
(十一)蟹奴病
[病原]寄生甲殼類蟹奴。
[癥狀]蟹奴附著在授腹部,使病蟹的臍略顯臃腫,揭開臍蓋,可看到多個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顆粒狀蟲體。蟹不能蛻皮,嚴重阻礙了蟹的生長發育,病蟹均失去生殖能力,一般不能長到商品規格。患病嚴重的蟹,肉味惡臭,不能食用。
[流行情況]蟹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廣,種類也多,能侵害許多種蟹類,有時感染率較高。我國上海、湖北、安散等地時有發生,且在灘涂養的河蟹發病率特別高。如將已感染的蟹移至內陸淡水中飼養,則蟹奴不能繁殖幼體,從而不再感染。通常雌蟹的感染率較雄蟹高。流行季節為7~I0月份,以9月份為發病高峰,10月份以后逐漸下降。
[診斷方法]掀開蟹的腹部,肉眼就可看到蟹奴的囊狀部分。
(十二)蛻殼困難病
[病因]可能是因缺鈣引起蛻殼困難病。
[癥狀]病蟹背甲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縫,背甲上有明顯的棕色斑點,殼蛻不下,全身變黑死亡。
[流行情況]此病一般發現在體重100克左右的成蟹中。
[診斷方法]根據外觀癥狀就可確診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