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放養魚種規格小水庫面積寬、風浪大、魚類多。若放養的魚種規格小、體質弱,對環境的適應力差,加之庫中有兇猛的魚類捕食,因此放養的魚種成活率極低。水庫所放養的鰱、鳙魚種一般體長應在13厘米以上,草、青魚魚種應在16厘米以上。一些新建造水庫敵害少,攔魚設施齊全先進,可適當降低放養魚種規格,但不能小于10厘米。
(二)品種搭配不合理要根據水庫情況合理搭配放養品種。水質清瘦的水庫,應以投放鳙魚種為主,配放少量白鰱。水質較肥的水庫,應以放養白鰱為主。而有些平原型或水位變化較大的水庫,水草較多,可增加鯉、鲴品種的投放量。一般放養比例為鳙50%~60%,鰱30%~40%,草魚、青魚、鯉、魴等占10%~20%。
(三)放養密度不恰當通常適宜的放養量為:營養型水庫,浮游植物100萬個/升以上,浮游動物2000個/升以上,畝放鰱、鳙魚種100~300尾;一般營養型水庫,浮游植物30~100萬個/升,浮游動物1000~2000個/升,畝放養50~100尾;貧營養型水庫,浮游植物不足30萬個/升,浮游動物不足1000個/升,畝放養30~50尾。
(四)攔魚設施不完善無論大小水庫養魚,必須建造攔魚設備。常用的有三種:一是竹箔攔魚,二是鐵柵攔魚(此法對水流的阻力小,但造價較高),三是尼龍網攔魚。無論采用何種攔魚方法,其攔魚網必須要求目大4~5厘米,可攔截16厘米以上的大規格魚種。
(五)敵害清除不徹底
缺乏徹底清除敵害魚類,天長日久,兇猛魚成群,大量追食魚種。加之還有蛇、鼠等其它天敵的危害,也影響水庫的產量和起捕率。因此,在放養魚種前,要在枯水季節,用藥物進行全庫除害。
(六)放養時間與地點選擇不適宜
水庫在秋收時節放養,可使魚種提前適應大水面生活環境。同時,由于冬季兇猛魚活動力減弱,攝食量減少,也有利于提高魚種的成活率。地點要選擇在上游避風向陽處分點投放,切忌投放到大壩、排水閘附近。另外,可選擇餌料豐富的庫灣,趕走灣汊內兇猛的魚與大魚,用攔網攔截后投放魚種,待開春后拆去攔網,能有效地提高魚種的成活率。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