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羊棲菜作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海菜之一,其人工育苗已有十年左右的歷史,社會需求量也一直較大。從近年來的供需情況看,羊棲菜人工育苗的量一直達不到應有的生產規模。現將幾年來的試驗工作介紹如下:
1.種菜的選擇、采集及處理:選擇質量好已成熟的種菜,將種菜在室內陰干3小時~8小時,脫水率為65%~75%。根據種菜的成熟度來確定采集的時間,不同的海區種菜成熟的時間有一定的差異。浙江海區栽培的羊棲菜一般在6月到8月可以采集到成熟的種菜。每個大潮汛期間羊棲菜有2批~4批成熟。種菜的質量是影響育苗產量的重要因素。
2.采苗:適當的陰干有利于受精卵的釋放和去掉部分雜藻。采苗的方法有兩種。分散種藻采苗法:按照附著基的面積,將處理好的種藻散布在水面上,定時攪拌,使卵受精和放散的受精卵(幼孢子體)均勻散布在底部的附著基上。收集受精卵采苗法:將種菜集中在幾個育苗池,充氣并定時攪拌,用200目篩絹收集種藻放散的受精卵(幼孢子體),收集幼孢子體并計數,洗幼孢子體,按照附著基的面積,將幼孢子體均勻散布在底部有附著基的育苗池上。200目篩絹收集的效果良好。附著百分率受陰干程度、采苗時間及條件光、溫度的影響。適宜的條件是1000Lx以上的光照,溫度24℃左右,幼孢子體附著密度為20棵~40棵/平方厘米。比較上述兩種方法,收集受精卵采苗的方法能去掉大部分附著在種藻上的雜藻及鉤蝦等敵害動物,有利于幼苗的正常培養、生長。6月初采苗,到6月底,肉眼可見的幼孢子體附著密度為16棵/平方厘米。生長基本正常。種藻應該及時收集起來,由于卵基本上已放散,這種種藻不能用作第二次采苗。采苗時的陰雨天對于脫離種藻的幼孢子體附著在附著基上的能力有一定影響。
3.附著基試驗:選擇四種附著基,包括的確良布、化纖布、竹簾、巖礁石四種附著基,試驗的步驟同上,幼孢子體初期的附著情況差異不大,幼苗的培養過程中,對生長的影響也不顯著,在幼孢子體假根的形成及附著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巖礁石一般,的確良布較差。化纖布次之,作為海帶附苗器的竹簾較好。
但是,竹簾處理得不徹底,在培養過程中的浸出物影響了水質,另外,竹青較密而硬,假根很難牢固附著。用竹白作為附苗器較好。
4.室內培育及管理:室內培育是整個人工育苗的關鍵。分三個階段,初期采用單細胞藻類培養室的自然光、溫度,培養用的海水經過漂白處理,加1/2的營養液。中期在海帶育苗室進行培育,調光,自然水溫,加營養液。后期在海帶育苗室進行培養,調光,用海帶育苗的低溫水降低育苗溫度。對于不同室內培育時期,培育的條件光、溫度及施肥作相應的改變。
5.種苗、種菜低溫保存試驗:主要進行溫度試驗,低溫保存0℃和降溫保存25℃左右。低溫保存效果較好,在15天內不會腐爛。室內控制溫度25℃左右,10天~20天開始爛,但是,假根能夠生長出新的幼苗,10天后新的幼苗開始爛菜。種苗的保存采用低溫保存0℃~4℃,30天后,種苗能正常生長。保存時期的管理包括每天換水,充氣或流水,低光照。種苗和種菜可以長時間低溫保存,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既能去掉部分附著的雜藻,增強附著能力,提高苗種質量,又能調節培養時間,達到適時下海。
6.假根度夏培養秋苗:海區的栽培筏架上羊棲菜采收后,在網繩中夾留著假根,清除雜藻,數條編成一束。將該網繩張掛在海區的栽培筏架上。海區試驗:分兩個點進行試驗,一個試驗點風浪較小,透明度較大;另一試驗點的風浪較大,透明度較小。觀察培養時期的生長狀況及海況。近外海風浪較大的試點情況較好,1畝生產1.6畝幼苗。水深培養試驗:將上述的網繩張掛在不同水深培筏架上,觀察培養期間的生長狀況及海況。不同水深的差異不大。
7.室內細胞與組織苗的制備與培養:激素處理試驗,分別用生長素(LAA、NAA)、赤霉素(GA)等植物生長激素處理,輔之以各種營養鹽的添加。觀察培養的結果。不同來源的培養試驗:對于不同生理狀態的藻體(假根、初生葉、次生葉、莖)的細胞和切段進行培養,添加相關的營養鹽。假根度夏培養秋苗、室內細胞與組織苗的培養是比較有前景的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