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團塊管孔珊瑚(Goniporalobata),英文名:Flower Pot Coral,因其群生形態特征又稱:萬花筒珊瑚或寶石花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徽孔珊瑚科。近緣種有:雛菊珊瑚(Goniopora stohesi)等。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西南太平洋的熱帶珊瑚礁海域,岸礁區數量眾多。我國見于南海諸島大部分地區,以永興島、東島最為常見。
珊瑚蟲軀體可達5cm~1 Ocm,整日都十分活躍,每個長管形的珊瑚蟲上有24只觸手隨水流搖曳,顏色多為褐色、灰色、綠色及藍色。觸手中央有錐形的突起,通常是白色,碳酸鈣骨骼呈圓形或多角形,不規則。口杯直徑3 mm~5mm,中柱明顯。喜歡褸息在乾枯的珊瑚礁底床上,而且大多產於嚴重污染的自然海域內?课阵w內蟲黃藻生活,夜晚捕食浮游生物。生活海水溫度22℃~27℃,比重1.018~1.026,pH 8.0~8.4。
團塊管孔珊瑚是目前珊瑚貿易最常見的品種,海洋館展示和個人愛好者飼養數量都非常巨大。加之此種珊瑚貿易價格低廉,成為了不被重視飼養的經常死亡品種。在一般人工水體里其壽命多為3~8個月。條件優越的,也很難超過16個月。這樣刺激了對該品種的采集捕撈,使得采集捕撈量逐年增加,對自然生態平衡和該物種和諸多亞種的保護極其不利。故此,建議常識人工培育,延長飼養成活時間,并能達到小規模繁殖。根據國外對該類珊瑚飼養的記載,對采集于海南的團塊管孔珊瑚做了如下飼養和繁殖實驗。
一、個體引進
此次實驗因考慮生物成本問題,并未選擇新鮮采集來的強壯艷麗珊瑚個體。其主要對象是兩塊骨骼直徑在20cm左右,重量0.4kg~0.6kg,人工飼養了4個月以上的,蟲黃藻有明顯消退跡象并開始萎縮的兩塊珊瑚。兩塊珊瑚引入實驗水槽,進行飼養,分別標以S1、S2便于區別。并對實驗水槽的水質、溫度進行監控記錄。s1為綠色系個體,s2為褐色系個體。分別擁有珊瑚蟲223只和1 67只。S2有部分已腐爛珊瑚蟲殘骸。兩塊珊瑚進入水槽后1小時打開照明設備,再1小時后珊瑚蟲完全伸出口杯。開啟揚浪設備后珊瑚蟲有短暫回收跡象,1 5分鐘后完全適應,并充分伸展開來。
二、強化飼養
為實驗延長人工環境下團塊管孔珊瑚的飼養周期,首先要觀察在適合的人造環境下,珊瑚體原損傷部位是否能愈合并分裂出新的珊瑚蟲。若損傷部位愈合并有新珊瑚蟲分裂出來,則說明在額定人為環境下,團塊管孔珊瑚不但可以長時間存活亦能充分生長。若未達到預期效果,則說明額定環境不適合該珊瑚的生長或該類珊瑚基本不能在人工環境下長時間存活。以下對實驗過程、實驗設備、和強化飼養情況作出介紹:
l_實驗水槽,本次使用實驗水槽長1000mm,寬700mm,高450mm,材質采用玻璃黏合。底部鋪設30mm厚的天然海底泥漿,并在泥漿上鋪設50mm厚的珊瑚沙,沙礫直徑1mm~1.5mm。水槽共盛水.300L,用泥20kg,沙80kg,能設有2臺造浪水泵,對角排放,并引入少許珊瑚殘害。
2.水處理系統.采用生物過濾方法,并配合使用化學吸附劑。主體過濾系統為200Kg天然生物巖石,用于培養消化細菌和噬氧細菌群。另連接有l 20L水體的海藻過濾缸,用以消耗硝酸根離子和磷酸根離子。整體過濾系統不設置過濾棉、蛋白撇出器等機械過濾設施,確保水中微生物不被濾出。配合使用有鋁基磷酸鹽吸附劑和吸氦沸石。為提高活化水速度,于實驗珊瑚置入前30天,投入消化細菌休眠孢子和適量光合細菌種源。并在一周后用75%的醫用酒精投喂噬氧菌,每天0.5mL,再一周后調整為1.5mL倜。
3.使用水和水質指標,本次實驗使用水為北京自來水配以色列紅海牌珊瑚鹽。調配比重1.026左右,維持溫度25.5℃~26℃。鹽水充分融化后測得各項指標為: (見表1)
表1
溫度 |
比重 |
總硬度 |
KH |
PH |
Ca |
Mg |
I |
25.6℃ |
1.026 |
16 |
11 |
8.4 |
36.0 |
1180 |
0.07 |
NH3(4) |
NO2- |
NO3- |
PO4- |
ORP |
ORG |
|
|
0 |
0.2 |
25 |
0.08 |
380 |
30 |
|
|
系統運轉后保持每周換水20%,30天后測得各項指標為:
溫度 |
比重 |
總硬度 |
KH |
PH |
Ca |
Mg |
I |
25.9℃ |
1.026 |
12 |
9 |
8.2 |
320 |
1060 |
0.07 |
NH3(4) |
NO2- |
NO3- |
PO4- |
ORP |
ORG |
|
|
0 |
0 |
15 |
0.1 |
320 |
4.5 |
|
|
為建立良好的珊瑚生長環境,在實驗珊瑚引入后堅持每周添加無水氯化鈣(cacl2)、氯化鎂(MgcL2·6H20)各200rag,并同時添加碳酸氫鈉(NaHCO3)400mg,穩定pH。實驗開始一周后測得pH和kH仍有下降趨勢。故對所添加藥品增量,直至穩定pH為8.4,kH為l l止。為刺激珊瑚蟲興奮,提高生物本身活躍程度,每周同時堅持添加碘化鉀(KI)10mg,融化在400mL純凈水中滴加。
4.照明體統,照明系統采用模仿自然狀態的多組照明,為刺激珊瑚蟲內部熒光細胞的生長,還添加了波長380nm的黑燈管用于夜間照明。整體照明系統突出完全適合蟲黃藻生長需要,并對珊瑚蟲興奮有刺激作用。具體照明設備如下:
主照明設備——1 50W復金屬鹵化物燈。發光系數85Lm/Watt,波長峰值655nm,450nm,全光譜,色溫10000K。每天lO:00~17:oo照明。輔助照明設備(1)飛利浦865熒光燈30Watt×2,三波長,全光譜,色溫5400~6500K。每天7:00~9:00,17:00~20:00照明。
輔助照明設備(2)NEC藍色珊瑚燈熒光燈25Watt×2,波長峰值450。每天20:00~24:00照明。
輔助照明設備(3)飛利浦紫外線黑燈光,每天0:00~7:00照明。
5.投喂情況,為刺激團塊管孔珊瑚攝食,每天關閉輔助照明設備(1)后20分鐘,輕微攪動沙層,帶動大量懸浮顆粒。實驗1周后效果不佳。結論:該類珊瑚并非完全夜間捕食。繼續實驗,在關閉主照明設備后30分鐘輕微攪動沙層,發現珊瑚蟲有明顯伸長跡象,關閉揚浪水泵后可見有少量捕食現象。系統成熟后40天,對飼養水抽樣鏡檢,發現懸浮物中有單細胞動植物,并有大量沙蚤幼體和不知名原生動物。可見水系統已能維持團塊管孔珊瑚日常攝食量。減小換水到每兩周一次,每次10%,鈣、鎂及其它藥物添加不變。
6.強化飼養期間實驗珊瑚的恢復情況。實驗飼養期共24周,經觀察S1各珊瑚蟲均完全恢復了野生條件下的顏色。觸手變長,并十分活躍。在碳酸鈣骨骼下方有分裂繁殖跡象。第25劇清點珊瑚蟲數量共257只增長24只,無空缺口杯。S2生長不明顯,潰爛部分邊緣有愈合跡象,但已空缺的口杯處未衍生出新的珊瑚蟲?杖笨诒耆交⒈烩}藻覆蓋。S2顏色由褐色逐漸變成紫色,第13周,珊瑚蟲口部呈現出深紫色,觸手未有明顯加長,珊瑚蟲大多數活躍性不高。
7.強化飼養期結論。根據以上強化飼養實驗證明,團塊管孔珊瑚是可以在適宜的人工環境下生長分裂的。但需要水體中微生物的富足和光照的保障。在珊瑚蟲群體部分受到傷害或潰爛死亡后,人工環境下一般不能再次長回原樣,但其整體會從鈣質骨骼底部分裂發展,并健康成長。
三.切片繁殖
為了進一步研究團塊管孔珊瑚在人工環境下是否能大量分裂發展,在強化飼養期后,對兩塊實驗珊瑚進行了切割,希望它們能生長成新的個體。
1.切割前準備,切割前對實驗水槽停止光照48小時。并換水30%,同時停止碘化鉀的添加,降低珊瑚的興奮程度。事先準備好切割鋸、桶、塑鋼土和大量與實驗水槽內水質相同的海水。
2.切割,分別將S1、S2切割成4塊和3塊。切割時盡量不對保留珊瑚蟲造成損傷,因此全部沿一排珊瑚蟲切割,這樣雖然被切割的珊瑚蟲完全死去,但剩余的珊瑚蟲沒有組織傷害,切割使用電動沙盤,保證切割工作一次完成,并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能將切片逐一取下。
3.切割后處理,切割后用海水清洗切片,把骨骼碎屑去除,不去除分泌的黏液。在切割后對損壞的口杯處填塞塑鋼上,以保證珊瑚不從此處繼續潰爛。同時將切片浸泡在5‰的珊瑚保護液中(KENT),恢復2小時。
4.切片的飼養,切片處理后,放回實驗水槽。并在實驗水槽中添加珊瑚用維他命(VB群)。對切片編號為:s1a s1b s1c s1d S2a s2b s2c。48小時后s1a和s2b、S2c潰爛嚴重,并在碳酸鈣骨骼外緣出現白色絮壯物質,因此將三塊切片取出報損。疑是切割過程對該三切片磨損過于嚴重導致。期于切片穩定后,珊瑚蟲在48小時后伸展出來,經72小時伸展程度和未切割前相同。恢復強化飼養期的飼養方法,并增加投喂Kzcoraltbods2,每天開啟輔助照明2前一次。5周后,切割傷口完全愈合。
四、切片生長情況
在本次實驗中一共取切片7塊,除三塊在切割后2天內死亡外,其余切片均成功存活。經過12周的強化飼養,s1b、s1c已于切割處分裂出了新的珊瑚蟲,并有新的碳酸鈣骨骼沉積。其余切片未見明顯生長,疑是首次實驗切割手法不熟練,造成了很多切片的損傷。同時發現,經切割后的切片要比原整塊珊瑚上的珊瑚蟲興奮,伸展和攝食均比未切割前頻率高。疑是珊瑚自身在切割后自我保護加快生長,以盡快愈合傷口。
為詳細分析切片生長所需要的條件,本次實驗對水體內重要微量元素參數進行了跟蹤記錄,具體如下:
其中第10周開始切片傷口完全愈合,開始快速生長,從圖表可明顯看出珊瑚生長碳酸鈣骨骼對水中鈣離子的消耗。
從上表可以看出,刺激珊瑚興奮的碘并沒有被大量吸收,而只起到催化作用,隨著KI的添加,其值在合理范圍內輕微升高。硅在第3周開始大幅下降,可能并非珊瑚的需要,而是實驗水槽中硅藻的生長所導致。鍶在起初的5周一直升高,具體情況不明,然后處于下降趨勢,與KH的變化有一定關系,另外當1 O周后,鍶再次下降到8以下,珊瑚創口完全愈合。硼一直很穩定,只同樣在珊瑚創口愈合后出現臺階式下降,體現了珊瑚牛長對微量元素的微妙影響。
五、結論
本次實驗證實了團塊管孔珊瑚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是可以長時間存活并繁殖生長的。但其所需條件比較苛刻,因此應在珊瑚飼養上重視硬件環境和維護工作。如果各展示機構能在珊瑚飼養和投入上給予支持,將大大減少自然采集數量,這樣對于已經遭到破壞的珊瑚礁的維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