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河蟹疾病的傳播途徑
1.垂直傳播途徑,即遺傳傳播,就是親蟹通過繁殖將病原生物傳給蟹苗(下一代),通過這種途徑傳播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其次是病原體的抗藥性。
2.水平途徑傳播,即水源及池底污泥中,甚至養殖池中的病、死蟹體中的病原體傳播到健康的河蟹體上,這一類的病原體主要是細菌、病毒、真菌的及寄生性的病原生物,另外還有霉變的餌料可以直接影響到抗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這一傳播途徑也屬水平傳播。
二、防病治病的措施
(一)切斷疾病的垂直傳播途徑就是要求我們選擇健康優質的苗種。河蟹育苗場首先選擇健康,無病的親蟹。親蟹最好選擇純天然的,其次是圍網,最差的是池塘養殖的成蟹。河蟹在養殖過程中,我們一為了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放養的密度加大,這樣容易造成河蟹的營養缺乏,雖然在自身中沒有癥狀表現,但在其的下一代,就很有可能發生。二為了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河蟹養成期,甚至在育苗期,大量使用藥物,尤其是喹諾酮類藥物,藥物在河蟹體內大量積蓄,這一類的河蟹如用來繁殖,它們的子代的發病率就會提高,并且治病時,藥物的用量就需要加大,所以目前許多育苗場的藥物用量越來越大,用藥的品種類型也越來越多,就如以前的養鰻業、養鱉業一樣,河蟹的養殖將來會發展到用藥物浸泡出來。
(二)切斷病原體的水平傳播途徑
就是要求在河蟹從育苗到大眼幼體的培育直到成蟹的養殖過程中,加強管理,給河蟹的生長過程中,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健康生長。
1.改善環境無論是在親蟹的培育,無節幼體、蚤狀幼體還是大眼幼體的培育,甚到仔幼蟹、成蟹養殖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要對每一步的培育的設施工具等進行處理,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即投入使用,這樣簡單的處理方法,勢必給病原生物有一定的抗藥性,因此建議大家采用化學、物理及生物的方法,共同來改善養殖的環境,所謂化學的方法,就是利用含氯或含溴等消毒劑進行處理,現在消毒劑的種類很多,過去使用的漂白粉、生石灰,如果我們稱之為第一代,那么第二代就是優氯凈及強氯精,第三代則是二氯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而第四代就是季胺鹽絡合碘等。所謂物理方法就是利用沸石粉等吸附物,把水質及底質吸附后進行處理,所謂生物法就是利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有益菌對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分解,轉化為有益物質,被河蟹等養殖體利用,化學、物理、生物三方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給河蟹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加強養殖培育過程中的管理因為有許多致病因子是在養殖過程中,水環境中有益因子被河蟹所利用后,為了保持生態的平衡,而使得大量的生物滋生。這就要求我們除定期換水外,還必須進行藥物處理,因為這時水體中放有養殖品種河蟹。所以要求使用的藥物必須是高效,副作用小的藥品,最好是藥效持久的藥品,這樣才能保證養殖河蟹的安全性,再結合生物來改善環境,就更加能保證河蟹養殖的成功率。
3.加強河蟹的營養,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前面包括提到的營養缺乏癥,無論是垂直傳播,還是水平傳播,都有可能性,就要求在河蟹的整個養殖過程中,根據河蟹的生長需要盡可能地去使用全價配合飼料,保證河蟹的營養平衡的增加河蟹抗病能力,小麥、玉米、野雜魚,不是不能投喂,但不能以它們為主,只能輔助于配合飼料之后。但在投喂野雜魚等冰凍的鮮飼料,一定要完全解凍后,用強克101或液體C102等藥物浸泡后適當漂洗后再投喂,保證無病原體隨食物帶入機體。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飼料中加一定量的脫殼素及免疫多糖等物質,這樣就更能促進飼料的利用率及提高機體的抗病力。
三、疾病發生后的處理:
疾病發生后,不要盲目地進行投醫治療,一定要進行疾病發生前的管理情況,結合當時病蟹的表現癥狀以及解剖前后的觀察情況進行對癥下藥進行綜合治療。經過藥物的使用后,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時間為5~7天。不要為了治病,而盲目地用藥,一天一種藥甚至幾種藥,天天換藥,這樣對河蟹疾病的治療沒有好處。任何疾病的治療后都要有一個恢復的過程,這時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水環境的監控。如果在治療真菌性及寄生性的疾病后兩三天,最好使用一次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這樣可以殺滅水體中的細菌及抑制部分病毒,使其不能隨寄生性病原體從蟹體藥后的傷口浸入機體起到預防病原體的重復感染。
河蟹生長在水體中,影響其生長的因素較多,所以要求"養殖者在養殖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養殖水平,這樣才能提高養蟹的經濟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胡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