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采苗:
目前采集江蘺苗大多在自然海區進行,也有的單位在室內人工采苗的。
(1)采苗前的準備
春季水溫達20℃左右,便可進行采苗。若在自然海區采苗和育苗,先要選擇內灣平坦的潮間帶,臨時筑堤蓄水(20厘米左右),或因地制宜,利用空閑的蝦池、蟹池等,作為臨時池。在采苗前,池中均勻投放碎石塊、貝殼、碎珊瑚及維尼綸網片等用作孢子附著基。
(2)采苗
選擇藻體粗壯、枝葉完整、色澤深褐、葉面有大量囊果的江蘺作種菜。使用前應用海水洗滌干凈,再進行陰干刺激,待表面水分基本消失并出現不規則皺紋后,即可把種菜均勻投放在采苗池中,讓其自然放散附著。通常每667平方米需新鮮種菜20-25千克。種菜可多次利用采苗。
投放在采苗池內的種菜,藻體便很快地吸收海水,大量放散孢子,下沉附著,約經過1天的萌發便可附著牢固,這樣經過5天左右,便萌發成細小的盤狀體。
采苗宜在晴天傍晚進行,因此時溫度較為穩定,采苗效果良好。在采苗后第三天若不再利用,可把種菜撈起,仍可曬成干品。
近年來有不少單位多采用潑灑孢子水的方法進行海區采苗。其方法是:將陰干刺激的種類放入盛有干凈海水的大木桶內,并用木棒不斷攪拌,促使其大量放散孢子。等到孢子水的濃度在100倍顯微鏡下觀察,每個視野到達20-40個游孢子時,便可將種菜移入另一個木桶中,使其繼續放散孢子。由于江蘺放散孢子是連續性的,因此必須準備好幾個木桶。一般孢子放散時間可持續一晝夜以上。同時將桶內的孢子水盡快運往采苗場地,直接潑灑在附著基上,讓孢子附著萌發。潑孢子水的優點是孢子附著均勻。且種菜用量少,每667平方米用15千克新鮮種菜就足夠了。
全人工采苗的方法與自然海區采苗基本相似。先將經過陰干刺激的種菜放入凈化的海水中,1小時后便出現放散高峰。在100倍顯微鏡下觀察,每個視野有30-40個孢子時,即可將孢子水均勻噴灑在維尼綸繩、網片或聚乙烯繩等附苗器上進行附苗。
全人工采苗的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0℃-25℃,海水鹽度在19.61‰-26.18‰之間,光照度在3000勒,氮肥含量為1毫克/升。
。3)育苗管理
采苗結束后,要做好育苗管理工作,特別要及時清洗覆蓋在采苗器上的淤泥雜藻。若海況正常的話,一般30天左右便可見苗。若海水流動,則出苗快,苗體也茁壯。
海區選擇:
江蘺栽培海區,通常可分為內灣和淺海兩個類型。
(1)內灣型:在內灣進行栽培,就必須選擇地勢平坦,有較廣闊的潮間帶,干潮后中、低潮帶均能露出,但干露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以免陽光曝曬過久,對江蘺生長帶來危害。底質由較硬的沙泥質底構成,軟泥太多,附著器容易沉陷,水質渾濁,使江蘺受光不足而影響生長。風浪較小,水質較清、潮流暢通。有一定淡水注入,營養鹽含量高。海水鹽度在13.04‰-32.74‰范圍內。海水溫度只要冬季不結冰,夏季不超過35℃的海區,都可栽培江蘺。
(2)淺海型:在淺海進行栽培,應選擇水質較肥、風浪不大、水質澄清、干潮后有1.5米以上的水深,即符合栽培場的條件。
栽培方式:
當江蘺幼苗長到5厘米以上,海區水溫下降到25℃左右時,即可分散進行幼苗栽培。江蘺栽培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潮間帶平面栽培,二是深水筏式栽培。其栽培方法如下:
。1)潮間帶平面栽培
①散苗栽培:春夏季培育的江蘺苗到秋末冬初,隨著水溫的降低,藻體生長速度加快,待藻體長達5厘米以上,即可將附著器移植到經過整理的灘面上,進行栽培,散苗時每個附著器之間的距離為30-40厘米,排成菜畦狀,便于管理。灘面干露時間不宜超過1.5小時,否則會影響江蘺生長。此法比較簡單,成本低,產量高。在福建和廣東地區,一般經過2-3個月的培育,藻體便可長到1米以上,在北方栽培的江蘺在6-7月間也可達到商品規格。在水質肥沃的海區,一個生產季節,每667平方米產干品100千克以上。
、诰W簾夾苗栽培:在潮間帶淺灘上選擇較為平坦而稍有積水的淺灘,相隔一定間距打入2根小木樁,用以固定長8米,寬1米的維屁綸網簾。網目大小為15厘米×15厘米,在網目打結處,夾一簇江蘺幼苗。網簾兩端各綁1條,中間綁2-3米長1.2米的小竹筒,這樣當潮水退去后,網簾便貼在灘面上,可以吸收一些水洼中的積水,不致露空干死。漲潮后,網簾浮上水面。這種栽培方法,每667平方米可產150千克(干品)以上。
這種網簾是用66支紗(11×2×3)的維尼綸線編織成的,每667平方米設置30個網簾,約需16.5千克維尼綸線。網簾的兩邊用聚乙烯繩(3×40)作浮綆,每667平方米約需4.5千克。吊繩一般用延長的浮綆即可。小木樁一般長1米左右,入泥一半以上,通常用松木或用竹作樁。
這種方法管理方便,一般在退潮后可下灘檢查,網簾有無損壞,有無脫苗等。清除敵害、施肥等都比較方便。
。2)深水筏式栽培
此法與海帶浮筏式栽培相類似,筏式栽培的海區可在內灣進行,也可擴大到近海養殖。山東水產養殖場,當年5月份利用海帶苗繩(棕繩)每隔10厘米夾3-5棵江蘺苗,掛在海帶筏架上栽培。經過3個月的培育管理,江蘺藻體由原來體長25厘米左右增長到130厘米以上,生產效果很好。
深水筏式栽培是比較先進的栽培方法。浮筏結構:每臺浮筏兩邊各用一條長28米的聚乙烯繩(3×60)作浮綆,在浮綆的兩端4米處各綁1根直徑10厘米左右,長2.2米的浮竹。在兩端的浮竹上綁苗繩(3×14的聚乙烯繩)15條,條距約14厘米。苗繩水平放置,長20米,一般每隔2米處綁一細竹,使苗繩等距離排放。浮綆兩端綁在木樁上,因定在海底。在栽培過程中,隨著江蘺的生長,浮筏承受的重要加大,可適當增加浮力。
通常在苗繩上每隔10厘米夾1棵江蘺苗,每條苗繩可夾200棵,每臺浮筏的苗數為200×15=3000棵。這樣每667平方米以5臺計算,實用水面200平方米。臺與臺之間應留一空隙,便于管理。每667平方米的總夾苗數為3000×5-15000棵左右。
江蘺的夾苗與海帶不同,因為江蘺是由頂端開始生長,而海帶是由生長部開始生長,因此將苗夾在基部或中部都不會妨礙其正常生長。利用深水筏式栽培的優點是:能使江蘺長期處于潮流通暢、水質肥沃的海區環境,受光均勻,獲得豐富的營養,因而生長快、產量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收獲干品200千克左右。
(3)魚蝦藻混合養殖
將江蘺幼苗均勻撒播在魚、蝦池中,既能使江蘺吸收無機鹽營養,加速生長,又可凈化池塘水質,增加溶解氧,有利于魚、蝦生長,達到生態良性循環。此法可做到邊采收、邊生長,產量高。
增產措施:
。1)切刈增產
利用江蘺再生能力強的生態特點,適當刈去部分藻體,江蘺仍能繼續生長,并能萌發許多新的枝體。廣東中山大學在湛江港進行試驗,用長10多厘米的細江蘺幼苗40棵進行切刈,只保留1厘米的基部。栽培1個月左右,藻體又長出10多厘米,增產效果顯著。據日本岡崎彰夫試驗,將江蘺切成12厘米小段,進行捻強栽培。15天后藻體長達30厘米,1個月后長達50厘米,2個月后重量為原體重的40多倍?梢娗胸捉y能達到較好的增產效果。但切刈藻體要適當,若刈去2/3以上的藻體,就會影響其生長速度。
。2)施肥增產
江蘺在有淡水流入的內灣生長旺盛,而比較貧瘠的海區則藻體細小,因此在栽培過程中施肥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山東海水養殖場,用0.1%的硝酸銨溶液,每周將藻體浸泡2次,每次1小時,結果比對照組長度增加14%,重量增加19%。廣東湛江水產學校,將在夾苗前的江蘺苗浸泡在施過尿毒濃度為0.1%的肥水池中,約1周時間,讓其充分吸收肥水后再進行夾苗,這樣經過1個月時間的培育,結果獲過25%的增產效果。
(3)利用植物生長素增產
廣東湛江水產學校利用乙烯利對江蘺生長的試驗,栽培方法是潮間帶網簾栽培。他們分別用100毫克/升,150毫克/升,200毫克/升,300毫克/升的乙烯利植物生長素海水溶液處理藻體4小時,然后進行栽培度驗。試驗期間是1月28日到3月5日。海水溫度為13℃-21℃,鹽度為26.18‰-28.8‰,試驗結果以200毫克/升處理的效果最好,比對照組增重70%,150毫克/升,100毫克/升效果稍差,但300毫克/升組的藻體死亡流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