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蟹成蟹的人工養殖,近幾年來,在廣大農村已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已成為淡水養殖品種中品種結構調整,“三高”漁業、鄉鎮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現在進行河蟹養殖的類型,有池塘養殖、湖泊養殖、稻田養殖、灘涂草蕩養殖、大型湖泊圍網養殖、河道河溝養殖、庭院養殖等等,從養殖方式上看,有精養、粗養、半精養、魚蟹混養等形式。不管何種內容和形式,只要掌握著河蟹養殖生產技術,管理得當,選擇優質苗種,都能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 河蟹成蟹的池塘精養
河蟹的池塘的精養是以養蟹為主,配套養少量與河蟹無影響的魚類,經實驗和初步統計,河蟹畝產最高達100—150公斤,魚類150—200公斤、蝦類60—80公斤,每畝效益可達數萬元。但未掌撐好養殖技術的失敗者也很多。
1.成蟹池的建造
⑴建池地點的選擇 水源充沛,水質良好,環境安定,路、電、訊通等方便的地方建造。
⑵蟹池的規格
①面積 成蟹養殖池的規格大小沒有嚴格的要求,主要根據能否適合河蟹的生活習性建造。有些地方水源條件較好,可土地面積小,這就根據小面積來建造。有土地、有水源的地方,規劃面積可開挖每只池3—10畝為宜,過大不便于管理。
②水深 池子深以1.2—1.5米為宜,蓄水0.8—1米。
③池埂寬 2—3米,必須夯實,不漏水、滲水。
④池坡比 1∶2.5—1∶3
⑤二臺坡 沿坡腳向下建2—3米寬二臺坡,坡高應低于水平面下0.3米左右,平臺是河蟹的食臺和栽水草提供蛻殼的地方。
⑥蟹溝 沿平臺二臺坡向外四周開挖1.5—2米寬、0.4—0.6米深的環溝,留做收集魚、蝦、蟹用。
⑶建造方向 以東西長,南北寬為宜,長∶寬=4∶1或6∶1
⑷排灌設施 每個連片池需建總進排水閘,進水口的建造在每只池子的最高處,排水口建在每只池子最低處,并且進排水口成對角線為好,出水口的外口用水泥管建造需超出池埂20—30厘裸管,留做防逃的第二道扎網袋口。
2.河蟹養殖中的防逃設施建造
參照“扣蟹”防逃設施。
3.蟹種的放養
挑選規格整齊、大小適宜、體質健康、附肢齊全,種苗來源水系要清楚。放養前后,清塘消毒、栽種水草、蟹種采購請參考“扣蟹“部分。
⑴蟹種的放養量 蟹種放養量與規格成反比,一般畝產成蟹60—150公斤時,其放養量(長江水系蟹種放養標準)如下:
①利用當年提早繁殖的Ⅴ期“豆蟹”養成上市蟹 每畝水面放養量1300—1500只。
②“扣蟹”一齡蟹種放養量 一齡“扣蟹”蟹種規格100—180只/斤的每畝放養1000—1200只;規格80—120只/斤的每畝放養800—1000只;規格50—100只/斤的每畝放養700—800只;規格30—50只/斤的每畝放養500—700只。遼河、黃河水系的蟹種,每畝放養量按照長江水系增加20%的量。甌江與閩江水系品種按照長江水系增加25—30%的量。
③暫養由黃蟹變成“膏蟹” 8—12只/斤,每畝放養量450—500只/畝。
④蟹種消毒 到池塘準備放養的蟹種,需進行消毒后才能進行放養,消毒方法與Ⅴ期幼蟹放養的方法相同,使用藥濃度要求加大,每個藥量增加0.5—1ppm,浸泡時間增加10分鐘即可,對于用降溫運輸的蟹種到塘口時,千萬別隨時下塘,否則死亡率會很高。
4.飼養管理
⑴餌料 河蟹成蟹養殖,其餌料按養殖的不同階段,配比不同餌料,養殖階段分前、中、后期,前期餌料要求精,目的是讓其順利、正常的蛻下第一次殼;中期粗,是大生長期也可稱為骨架生長時期,攝食量最大時期,餌料不宜精;后期精,后期是催肥期,加強營養積累,肝臟的營養快轉變為蟹黃的時期,蟹黃越多,體重增加越大,味道越純正。前期時間指放養后的即五月上旬為前期,水溫上升開始攝食至第二次蛻殼前。中期是指五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后期是指八月下旬至起捕。
精餌是指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或顆粒餌料中的動物蛋白占28%—30%。粗餌是指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植物性餌料相結合。
①餌料種類 成蟹養殖的餌料種類來源廣而雜,有條件的地方,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條件較差的地方,植物性餌料為主,高密度精養池的養殖,以人工配做的顆粒餌料為主。
植物性餌料:水中的輪葉黑藻、馬萊眼紫菜、苦草、水花生,陸地的青草、南瓜、西瓜皮、蔬菜等,谷物中有小麥、玉米、芝麻、花生餅、豆餅等。
動物性餌料:以鮮活的螺、蚌貝類最佳,還有小魚、蝦、蠶蛹、豬血、畜禽內臟等。
人工配合餌料:配合飼料的面市與生產是人工精養河蟹的必然趨勢,真正的配合餌料是針對河蟹的必需營養,科學的配合而成,具有營養全面,適口性強、易貯存、保管、運輸、使用方便等優點,并且配合餌料還可跟據各河蟹生長不同階段做成不同系列餌料,在餌料中還可添加藥物和蛻殼素,起到防病和促生長的效果。
②全年餌料人工的投喂量 河蟹是變溫動物,溫度適中時,攝食量大,溫度低時,攝食量小,前期氣溫低,個體小,投喂精餌為主,投喂全年餌料量的20%—30%,主要以全價的人工餌料或小雜魚投喂。中期高溫季節,以水草、麥子等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占30%—40%,植物性餌料占60-70%,后期催肥時期,營養需求量加大,在30%—50%的投餌中,以動物餌料為主,促使肝臟快速轉化為蟹黃,而達性成熟,并由黃蟹在生殖洄游之前,蛻最后一次殼,成為綠蟹,此時,蛻殼后的個體,體重增加幅度達30%—40%。
③日投餌量次 水溫低,個體小,則投餌量少,但比例相對而言增大,日投餌量按體重的15%—20%計算;水溫高,吃食量大,體重大時,按體重的8%—10%計算,但具體投餌量,還要根據當時的天氣正常否作參考,其方法及量次如下:
水溫在10℃以下時,每3天投喂一次;水溫15℃左右時,每天投喂2次,上午10:00投一次,晚上投一次;水溫18—20℃時,每天按3次,9:00、下午4:00、晚上19:00—22:00;水溫28℃時,每天晚上投喂一次,水溫30℃以上一般停止投餌,或晚間24:00—1:00投喂一次,以上每次投喂量按總投喂量計算。
④投餌方法及注意事項 河蟹是底層爬行吃食,一般不需專門搭食臺,把餌料投放在二臺坡上,按“四定”“四看”投餌法,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四看,看天氣、看水質、看季節、看河蟹吃食情況。河蟹相互爭食情況較重,餌料投喂盡可能多一點,起初投食時,可采取全池潑灑,以后逐步向二臺坡集中投喂,這樣可以集中處理餌料臺的殘剩餌料及被污染的底泥。
5.水質管理要求
精養池塘的水質管理特別重要,稍不注意,水體立即會失去平衡,導致水質惡化,聚縮蟲,纖毛蟲等原生動物大量生長,弧菌、氣單胞菌、病毒等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大量發生,藻類繁殖旺盛,水的透明度降低,pH值高低不平衡,這將使池水的水質瞬間惡化,大大影響河蟹的生長:
①淺水放種逐漸加水 初放苗種階段,水位以40—50厘米為好,隨著水溫升高,水位逐漸加深,一般4月底水加深至50厘米,5月加至80厘米,6月上旬加足水深, 并水草開始復蓋水面。
②及時換水,水質保持新鮮 精養池塘水位加足后,正是高溫季節到來之時,由于投餌量加大,河蟹體重增大,水質變化快,則換水需不斷進行,一般6月之后,池水最高水深0.8—1米時,每5—7天換一次水,每天換1/5—1/7;如池水深0.6—0.8米時,每3—4天換一次,每次換1/4—1/3。
③及時檢測水中理化因子,使河蟹保持生長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 水中影響河蟹生長的主要因子有鹽度、酸堿度、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這些因子超標準將會影響河蟹生長。
鹽度:沿海邊,水中含鹽度較高,但蟹苗能適應,而“扣蟹”在這樣的鹽度(5‰以上)中生長不快,并且極易達到性成熟,因此要及時換去含鹽度較高的水,使水中含鹽量不超過1—3‰,越接近秋冬天,水中含鹽量越少,否則會導致河蟹的交配、產仔而死亡。
酸堿度(pH值):水中的酸堿度高低對河蟹的生長有影響,河蟹喜歡生長在偏堿性的水中,即pH值在7—9之間。pH值低于6.0時,對河蟹殼中的鈣的生成有影響,不但不能正常蛻殼,甚至長成軟殼蟹。因而夏季在5—7天測定一次pH值,如pH值低時,應及時的施放40—50ppm石灰水,可使池水中pH值保持偏堿性,對河蟹生長很有好處。測試pH值的方法有用儀器也有用簡易的pH試紙測試。醫藥公司及化試商店有購,按照說明書即可。
氨氮:是河蟹在水中的排泄物及殘餌所產生的一種物質,含量高,會使河蟹中毒,一般正常氨氮含量以0.2—0.5毫克/升為宜,超過1.5—2.0毫克/升時,就會影響河蟹的生長,冬季長時間不換水,夏季投餌量大,極易導至氨氮含量增加,藻類生長,水色變濃,透明度減小,如及時換水或用百奧高效水質凈化劑2—5ppm等藥物防治,則不會發生氨氮中毒。
硫化氫:硫化氫是一種有毒氣體,當夏天大量投餌,以及池中有機質多,池底淤泥深時,極易產生硫化氫,尤其在天氣悶熱,雷雨之前、刮風、水質很肥時更易發生。解決辦法,一是勤換水,二是用凈化劑或沸石粉防治即行。
6.日常管理 精養池塘,每日的管理制度要嚴密,不能馬虎從事。
第一要堅持早、中、晚巡塘制。
早晨巡塘:4至5點時,一看河蟹有無爬到水草或岸上,如爬上水草或岸邊,說明水中含氧不足,但稍一驚動或太陽出來后自動下水,說明水質尚正常,需當天晚上安排進排一次水。二看晚上投喂的餌料是否吃完,根據餌料剩余情況考慮餌料增減量次。三看河蟹蛻殼情況:河蟹一般在天亮之前蛻殼,如蛻殼多,說明生長正常。
中午巡塘:主要測定水質及水溫、觀察水位下降情況,池邊有無敵害吃剩的蟹殼或肢體等,池埂有無漏洞、防逃設施有無破損。一旦發現,立即采取措施。
晚上巡塘:主要觀察河蟹在二臺坡吃食及活動情況。如發現河蟹所投餌料誘力不強,或餌料放到口中又放開,說明餌料質量不好;如發現河蟹在池邊停留,用手捕捉容易,說明河蟹有可能生病,需集中防治疾病。
養殖方式:
一、圍網養殖
圍網養殖是近幾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種養蟹方式,它是根據以前長江下游湖泊內自然養成的大規格河蟹為依據的養殖方式。
1.圍網養殖區的選擇
⑴水源 水質清新無任何工業廢水污染,有明顯深水與淺水區相連,水流不易過大。
⑵天然餌料資源豐富 有豐富的螺絲、蜆子、水草、底棲生物等。
⑶底質良好 圍網區底質土為壤土,底部平坦無坑塘、無石塊和鋼土。
2.圍網養殖區的建設 養蟹區選擇好以后,圍網材料的選擇和工藝建設,就顯得重要,工藝建設的好壞,材料選購是否牢固等,是成敗之關鍵。目前圍網材料是選用3×3聚乙烯網片作材料,網目分為1厘米和2厘米兩種,用雙層網組成,網高3—4米,靠里面一層網片為小目網片,外一層為大網目的網片。網的上下部裝鋼繩,下網內側鋪設1.5米寬的網片為敷網,沿敷設網片向下,用直徑15—18厘米的網籠,內裝滿1.5厘米大小的石子。做成石籠,此石籠沿網圍內側與第二層網片外側圍一圈石籠。潛水員下水踩實入土中,用錨固定。圍網區的網片用長3米以上直徑12—15厘米的木頭作支柱樁,每12米打一根,在12米支柱樁之內,每3—4米再用一根同樣長的直徑10—12厘米的毛竹插入土中30—40厘米深,作網片的掛樁。網區形狀以長方形為好,長的方向對準水流流向,網的上部露出水面1—1.5米,上端縫制40厘米高用尼龍薄膜,做成如飛檐或“廠”字型,作防逃網。每塊養蟹區的面積大小,根據水的水源與水流速而定,流速大,高低水位差大,則建圍面積宜小,反之則大。一般以精養為主的圍網面積10—15畝為好,粗養面積按50—100畝一塊。
3.蟹種放養 目前圍網養殖的形式有單養、混養,一般以單養為主適當搭配放養與河蟹無矛盾的魚類品種。如花鰱、白鰱等魚類。
(1)蟹種放養量 根據養殖技術水平,蟹種規格大小和圍區的生態環境條件好壞而定,一般如不投人工精飼,每畝可放規格50—80只/斤的蟹種300只左右、青蝦母本2斤、花鰱30尾、白鰱70尾。如投人工餌料每畝可放400—500只蟹種,搭配花鰱50尾、白鰱130尾、青蝦母本3斤,這樣河蟹規格可達每只3兩以上,畝產河蟹30—80公斤,產魚100斤—150公斤,青蝦10—30公斤。
(2)河蟹蟹種放養時間 以12月和第二年的2—3月份為好,放養時,蟹種和魚種都需要消毒,防止帶病菌進入養殖區。
4、飼養管理 圍網養殖河蟹,雖然選擇的環境條件好,天然餌料豐富,但由于面積大,制約的因素較多,因而要想獲得養殖高產高效,就必須從強化管理入手。
(1)人工餌料投喂 湖泊圍網養殖一般粗養不投人工餌料,平時主要利用圍網區內的天然餌料即行,如果是精養方式,需在適當的時候就得投喂人工餌料,否則圍區內的水草及貝類等資源被吃盡,會影響下一年的生產,所以,在河蟹生長旺盛季節大量吃草時,需每天投喂一次精餌,投喂時間晚上7:00以后,投喂量為體重的3%或者大量投放新活螺螄補充區內的庫存量;如無精餌和貝類時,可投放陸地生長的禾本科草類。
(2)水草的保護和移栽 圍網區的沉水性水草最好是占總區的80%,它不僅是棲息、蛻殼、生長、隱蔽的場所,也是天然餌料之一,因而圍網區內,要始終保持一定量水草資源,水草不足要及時補充,以保持生態平衡,如移栽小草以輪葉黑藻、苦草、金魚草等,如水草不好,需采取措施更換。
(3)圍網網片的檢查與維修 網片區的防逃,是一項重要工作,平時要定期檢查圍網設施,潛水員在大水汛期和河蟹性成熟期需每天下水一次,沿網的周圍檢查一遍,平時每隔3—5天檢查一次。發現小洞小眼需立即修補。
(4)暴雨及洪水季節防止泛池 暴雨及洪水突然使圍區水深超過3.5米以上時,底層水溫高于表面溫度,深水區氧量急速減少,大量的魚、蝦蟹集群于池底,水草吸不到陽光死亡,這將會造成河蟹大批死亡。為此,暴雨來臨之前攪動水體,放棲息物、及時施藥等,可減少損失。
二、稻田成蟹養殖
稻田成蟹養殖是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能夠取得稻、蟹雙豐收。稻田養殖成蟹的技術要點如下:
1.養蟹稻田的選擇與土方工程建設
(1)選擇靠近水源、水質良好、沒有工業廢水污染、進排水比較方便的田塊,土質以粘壤土為好。
(2)稻田土方工程建設 按照稻與蟹兩者有益的關系建造,統籌規劃,合理設計,科學施工。一般設計有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三部分。環溝是養蟹的主要場所,是沿著田埂周圍開挖的水面,溝寬2—3米,溝深0.8—1米;一般10—20畝一片的稻田以開成水面為總田面積的25—30%,另外還需有田間溝,又稱洼溝,在田塊中央以井字形式出現,作為河蟹爬進稻田覓食,隱蔽用,面積大小可視整個田塊大小而定,溝寬1—2米,溝深0.4—0.6米,與環溝相通。
(3)暫養池溝 主要用于稻田栽插之前蟹種集中暫養時用、也可用培育Ⅴ期幼蟹(子母塘)或商品成蟹暫養池。開挖形式及位置,以在田塊的一頭,開成長10—15米寬3—5米,深0.8—1米的池塘與田塊相通。
2.防逃設施 稻田成蟹養殖的防逃設施很重要,由于稻秧田中有很多敵害生物如鼠、蛇、青蛙、鳥類等藏于田中,要注意防犯,具體設施與“扣蟹”的方法、材料相同,按照設計建造即可。
3、稻秧栽插與蟹種的放養
稻秧栽插與蟹種的放養,是稻田養殖工程的兩大主要工作。
⑴稻秧的選擇與栽插時間 稻秧以選擇高桿、抗倒伏、抗病能力強、耐肥、產量高的品種,秧苗插栽為淺水移栽寬行密植法,株行距為16.5×16.2厘米。時間為5月底-6月初為好。
⑵蟹種放養時間 蟹種放養時間,在稻秧插栽反青之后方能放入,但稻秧一般在6月初才能栽完反青,這時天氣熱,蟹種不易運輸,所以先把需放養的蟹種采購放入環溝或暫養池中暫養,待秧苗反青,加深水位后,讓蟹種進入稻田。
蟹種放養量:蟹種規格50—80只/斤,每畝按350—450只,畝產可達25—30公斤。水源條件好的多放,但不要超過500只/畝。另外在環溝中,還可適當放入泥鰍和青蝦等。
4.飼養管理
⑴水質水位控制 稻田養殖成蟹,屬于小水體高密度、稻蟹兼顧、技術性強的項目。稍不注意雙方遭到損失,科學管理好則雙豐收,這主要把水放第一位,既要考慮蟹的需要,又要照顧到稻的生長習性,在炎熱的夏天,氣溫很高稻田需要暴曬及干濕時,則環溝的水位下降,但進水與排水必須相當,進入溝里的水質清新、氧氣充足才行。平時稻田水位,隨著稻生長速度,而不斷加深水位,則使蟹種可在大水體中覓食生活。稻田換水要及時,換水量以每天10—20%為宜。
⑵餌料 稻田養蟹的人工餌料投喂量,一般少于池塘精養餌料,因稻田中央每一棵稻株內,都生長有不少的底棲生物,是蟹的好餌料,同時所有溝內及田里投放螺螄及小蜆子作蟹的餌料。在天然的餌料不足的情況下,須補充人工餌料,投喂人工餌料與培育扣蟹投餌方法相反,以白天投喂為好。白天蟹種大部分集中于溝內,晚上爬到稻田攝食。人工餌料,以顆粒及螺螄、蜆子肉為主,螺蜆肉絞碎后,一定要經過清洗后才能投放、投放量以投后2小時內吃完為好,過早吃完下次要增加,吃不完,下次減少一些,一定要控制餌料量,宜少不宜多,以保持水質不惡化。
5、稻田養蟹的捕撈與暫養
稻田養蟹的捕撈方法,以先捕撈后割稻為宜,否則人在田中割稻,易把蟹踩死踩傷,其方法:
一是蟹籠捕撈:在環溝和所有中心溝內部都放上地籠,將捕撈的蟹投放于暫養塘中。
二是退水捕撈:將稻田里的水位下降,使河蟹隨水退于溝中,至上岸生殖洄游時,在埂邊,晚上集中捕撈。
三、庭院養殖
農村家庭的家前屋后,一般都有溝塘,一是作為防火防水災用,現在有這樣溝塘的人家都用做養魚,目前南方農村大部分人家都用做養殖河蟹了。通過調查,養殖效果很好特別用來暫養促肥黃蟹,效果十分明顯,現介紹養殖方法:
1.池子改造與建設
(1)面積 0.5—3畝
(2)水源 有河水來源更好,如沒有,可利用深井水,現在農戶都有自挖的井。
(3)池深 1.2—1.5米
(4)池坡比 1∶1.5
(5)池中有自排水口,池子四周有排水溝防夏天雷雨季節能將多余積水排出。
(6)在池中的三面搭架栽種絲瓜、南瓜、葡萄等,防夏天太陽直曬。
(7)池子中栽種水草,以沉性、浮性水草相配合為好。
(8)因地制宜,建簡易防逃墻。
2.蟹種放養
(1)扣蟹放養 蟹種以大規格為宜,50—80只/斤,每畝放600—650只。
(2)黃蟹放養(暫養) 300—400只/畝。
(3)池子消毒 在放養蟹之前要除去污泥,用藥和石灰消毒。
(4)進水 放養前5—10天進水40厘米,如放養螃蟹,需把水進足。
3.餌料投喂
以動物餌料或人工投喂制成的濕性餌料,做餌料時,加入微量元素和粘合劑,每隔12天添加一次藥物,防止病害發生,“扣蟹”投喂量以體重計算,春天按8%,一天投兩次,夏天按15%,一天投喂三次,10月份按8%、一天兩次,起捕前5%、一天投喂一次。每天投餌時,晚上占60%,白天40%。
4.水的管理
水位由原來40厘米,至5月底加足水位,有條件時,用水泵從井里經常進水,井水不宜大排大灌,高溫時進水量,每次1/10左右。
5.起捕上市前15天,用精餌促肥,用螺螄或含蛋白質38%以上的顆粒餌料,促肥時間不宜太長。一般20天為好。
6.捕撈
可以邊養殖邊上市,市場行情好,可隨時上市,也可作較長時間暫養,等機會好轉立即出售。
7.注意事項
防高溫無水源換水時,一遇天旱又無井水提供,此時需防暴曬導致的池水溫度過高,而影響河蟹生存。防暴雨,夏天雷暴雨過大,防止漫池河蟹外逃。勿用大量井水一次灌排,如急需,可先把水抽至一個塘中,2天后再使用為好。防鼠、防貓、防農藥誤入。
庭院養殖河蟹是農村中簡單易行的,個體農戶投資小、效益高的經濟養殖項目,有條件的家庭都可以一試。
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近幾年來,隨著河蟹養殖事業不斷發展,面積不斷擴大,病害發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現根據河蟹在繁殖、生長過程中發生的疾病特征介紹如下,
一、 幾種疾病的特征及病原體
(一)河蟹繁殖期間的幾種疾病特征
1.抱籽親蟹的掉卵 抱籽親蟹在升溫催熟過程中發育的卵不斷掉落,有時親蟹自食其卵,這使抱卵率大受損失,這是水環境因子中的pH值及重金屬離子污染和水溫等引起。自食是因缺乏適口的餌料及微量元素鈣和維生素C引起的。
2.蚤狀幼體向1—2期變態時,幼體不能開口進食,發生第一次大量死亡,這主要是引用的老化水,投喂的藻類也不適口,并有部分蚤狀幼體變態畸形等引起死亡。
3.蚤狀幼體向4—5期變態時,發生第二次大批死亡。這主要池底殘餌增多,霉菌快速生長,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發生,pH值升高,原生動物中的聚縮蟲、纖毛蟲生長增快,這引起死亡。
4.蚤狀5期變大眼,變態不過來,第三次死亡,這時細菌中的弧菌、氣單胞菌大量發生,這是超標使用抗菌素,產生抗藥性,以及餌料質量不佳等導致死亡。
5.大眼幼體第3—4天淡化過程中死亡,主要是用餌料不適,細菌腸炎發生,對快速淡化水不適應,有的使用深井水不經過暴曬增氧等措施直接使用而引起死亡。
6.大眼幼體出售前的大批死亡,這主要是不少單位為提高產量大量使用大型鹵蟲和淡水冷凍水蚤及人工加工的配合飼料不當等引起的死亡。
(二)幼蟹(豆蟹)Ⅰ—Ⅴ期時,爬上岸不下水癥:目前發病死亡率最高的是1期蛻皮后向2期幼蟹過度時,在水中不吃食,爬上岸邊及水草上不下水,如潑下水后,便會立即死于水中,現在已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死亡率高達95%,經調查這主要是鰓絲感染細菌性疾病,蛻皮時未蛻下鰓絲舊皮,另外鰓絲長有纖毛蟲、pH值忽高忽低、淡化速度過快等因素,造成1期幼蟹生病而死亡。
(三)黑殼病 病蟹殼呈灰黑色,堅硬鈣化、不吃食、爬上岸邊的無水處撐起十足、腹部懸空、不吐泡沫、蛻不下殼。用小刀敲背殼,能打出一個空洞,空洞不外流體液,內已長出新的軟殼。初患病時,病蟹爬上岸邊離水面10—20厘米處停立,一有動靜立即逃回水中。患病嚴重時則行動呆滯,不能逃回水中,不久便死于岸邊。這種病大部分發生在夏天高溫季節的精養池塘中,在進食量大,生長旺盛時,餌料中營養不全,缺乏鈣及維生素C造成外殼鈣化,內部新殼形成缺鈣,不正常蛻殼而死亡。
(四)原生動物引起長毛病 水質呈富營養化,水不能流動,相對靜止,有機質多,水透明度小于25厘米,某些水草死亡腐爛,纖毛蟲,聚縮蟲等原生動物以有性與無性繁殖同時進行大量繁衍,吸附在蟹的甲殼、口器等全身上下,結果使全身長成厚厚的一層毛狀物,污泥及泥土微粒覆蓋于毛狀物上,整個蟹呈灰黃色或土灰色,用手摸其殼,表層很滑,污物很難刮除。此時池水水色呈乳白色,蟹吃不了食,棲息于進水口或流水處,嚴重時不能及時蛻殼,結果染病而死亡。
(五)黑鰓、藻類鰓、爛鰓病 得病蟹的鰓絲發黑、發暗,鰓絲上長滿藻類和原生動物,在水中失去呼吸能力,病蟹爬上岸及水草上,使整個身體暴露于空氣中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時間一長,體中失水,口器無泡沫吐出,嚴重時蟹放入水中后,會立即死亡;輕度時蟹下水后,又立即爬上岸或水草上。這病因主要是發生在高溫季節的夏天,河蟹活動力強,池底中有機質泛起,使水質變壞,大量的有害生物生長繁殖,致使河蟹生病。如不及時治病會造成大量死亡。
(六)環腿病 又稱“抖抖”病或痙攣病:該病是近二年大面積發生的最嚴重疾病,發病特征是十足環起不能伸展,并發出陣陣抖動,病蟹整個身體不能動彈、無絲毫爬動能力,不久就死亡。該病發病率高,死亡速度快,經二年調查,發病時間從6月至10月,其中以7—8月兩月最高,死亡率有的池塘和大型湖泊達80%。現初步診斷,是由病毒、細菌、肝臟病并發引起的。
(七)肝臟病 該病死亡率很高,經初步統計,死亡率僅次于環腿病,其特征是:肝臟呈灰色如臭豆腐樣、有的呈黃色如壞雞蛋黃樣;有的呈深黃色如橙色、肝臟消失、肝臟分解呈豆渣樣,鏡檢呈油滴等等現象。得病后有的能堅持5—10天慢慢死亡,有的兩小時急性死亡,初步查明吃了發霉的飼料及池底底質污染而引起的。該病需提前預防,經過初步試驗,用內服百奧A型添加劑與慢速池底滅毒王相配合使用,有一定療效。
(八)蟹殼透明、蟹臍水腫、肛門外翻發紅病癥 染該病的河蟹蟹殼,起初發黃,并有許多白色 褐色斑塊,迎陽光觀察時,蟹殼邊緣黃而透明,蟹臍黃而呈乳白色,腸道無糞便,肛門外翻發紅,輕壓腸道有粘稠透明液體流出。不吃食,行動遲緩,常棲息于水邊,無逃避能力。剝開殼,體內無食物,消瘦無肉,并伴有腹水存在,發病蟹大部分死于靠岸邊淺水處。這主要是弧菌和氣單胞菌所引起的疾病。
(九)蟹奴、寄生蟲引起的蟹臍蛻落,蟹肉發臭癥 染病的河蟹腹臍甲殼水腫,蟹奴寄生蟲似蛆一般堆積在腹臍與背甲連接處,吸收河蟹腹中的營養,使腹張開不能復原蓋合,病蟹不吃食,不生長,切肢再生能力喪失而死亡。
(十)成熟個體小型化 在很多精養池塘中,發現很多當年培育的扣蟹,規格在15—20只/斤的河蟹中,雌雄個體能交配達性成熟,這種個體蟹繼續飼養不但死亡率高,同時經濟效益極低。這是因為大部分品種不適應當地環境,或水中含鹽度較高,或飼料不足或池水過淺積溫高,夏天水草少無棲息場所引起的。
二、發生疾病的主要根原
1.池塘條件差 不少養蟹專業戶利用舊魚池養蟹,這種池底腐殖質多,硫化氫含量高,清池消毒不徹底,進排水不配套,這種池塘若不改造,養殖河蟹易發病。
2.水質較差,水源不好 不少精養池塘無天然水源,而使用水其水質也很差,很少有新鮮水換入,加上平時大量投餌,水質偏酸,容氧量低,造成水質惡化,大量有害細菌及原生動物滋長,使河蟹患病不蛻殼。
3.南北的品種交錯養殖 各種水系的品種在全國市場到處流動出售,各品種對不同水系的地理環境及特點適應性較差,改變了生態環境,引起了各種疾病發生,如早熟、上岸不下水、個體差異顯著等都表現出來。
4.扣蟹種蟹捕撈后暫養時間太長 從去冬今春數月內高密度貯蓄等待出售,以及出售地點長短不等,大部分遼蟹與長江水系蟹交錯出售養殖,使蟹種嚴重受傷,一般表面看不出,實際腳尖處被擦破發黑,待4—5月份水溫升高時細菌等病原菌感染,有時不能蛻殼,有的成為敗血癥,死亡率多達90%以上。
5.水草及隱蔽物不足 河蟹養殖池中,應該有40—50%的水草或隱蔽物覆蓋水面,平時餌料不足時,水草可作為輔助餌料,蛻殼時可作為蛻殼場所和防敵場所,特別在炎熱的南方,池水較淺,水溫會急速上升,河蟹長時間處在高溫水中(水溫28℃以上時),會提早成熟。為此在廣東、福建一帶,如果河蟹養殖按其生理生態、管理得當時,生長期長,飼養一年,應該個體長得又大又好。可根據調查結果,養殖者成功不多,早熟和黑殼病、長毛病很多。如進行科學管理,河蟹就長得很好。
6.餌料投喂不科學 河蟹養殖,餌料是關鍵,在養殖過程中,要嚴格把餌料質量關,按前期精、中期粗、后期精為原則。如果人工餌料中營養不全,缺少鈣質,長期投喂會使河蟹得軟殼病或甲殼鈣化成空洞,如缺少維生素C,河蟹會生黑鰓病。如餌料投喂不足,河蟹不但自相殘殺,而且小蟹長時間吃不到餌料變成懶蟹,但是餌料投喂量過大,殘剩過多,會使水質敗壞,生態失衡使蟹生病。所以餌料的品種、質量等是否科學,會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和脫殼。目前不少養殖專業戶簡單地以糠皮、餅類投喂,或有時又投喂大量小雜魚、爛蝦等結果生病頻繁,這都是不科學的。
7.防病治病不及時,用藥不對癥 目前大部分養蟹專業戶,對河蟹的防病治病不重視,總認為養蟹的技術性不強,憑一兩年的養殖經驗就大面積養殖,河蟹有病不防治,嚴重時才四處求治與購藥,病入膏肓哪能一治就好,所以平時病害防治不能放松。
三、河蟹疾病的基本防治方法
河蟹的疾病,目前發現的已不下十多種,死亡率高,發病面積大,發病季節與時間無規律,貫穿養殖全過程,對于如何預防以上疾病的發生和正確使用藥物是很重要的。
1.建議要想養殖河蟹和已經養殖河蟹的專業戶,首先懂得河蟹養殖知識,弄清河蟹的一些生理生態特征做到科學養殖。
2.防重于治:目前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病害也越來越多,要把握“一消毒,二防病,三治療”的原則,對精養池塘不管新開挖或是魚池改造的池,必須要清池消毒,特別是已養過的池塘,每年爭取清除污泥一次,用消毒劑如百奧速康型的藥物或含氯類型藥物先消毒,再用生石灰150公斤/畝潑灑一次,以調節泥土中的pH值和有關理化因子;當發病季節接近或水質不好時,隨時做好換水和藥物預防,平時可在10—15天內用預防藥物一個療程,如百奧速康B1型防原生動物“長毛病”、真菌、霉菌的發生。百奧B型防治細菌性疾病如腸炎等,使水中臨界菌值保持105之內。在投喂的餌料中,每10—15天投3天的百奧水產復合添加劑。或蛻殼素及百奧止抖王,對蛻殼不成和環腿病有預防作用。另外市場上有好多類型的藥,可以針對采購使用。把防病要放在首要地位。
3.明確病因,對癥下藥 對于已生病的河蟹,要查明并盡可能弄清病因,如細菌性病原菌中,以弧菌、氣單胞菌影響最大,不但會發生腸炎、爛鰓、還會形成敗血癥、甲殼溶解等癥狀,用百奧速康B型就能治療,如目前環腿病的發生,初步認為是球狀病毒引起,但每一個河蟹的神經中都帶有該病原,那么發病是在何種環境之下爆發的,這要從河蟹的基本環境、餌料、水溫控制等方面來防止。用百奧A型和百奧止抖王投喂,起到保護肝臟,抑制細菌進入體內,用B型外用藥調控水質則效果很好,有的專業戶幾年來未發生過一次環腿病,而左右養殖戶都陸續發生該病。這說明平時防止很重要。水中的原生動物大量生長,寄生蟲普遍發生,這主要是水質富營養化,水的流動停止。此時,河蟹除上面兩種病發生外,還可能發生并發癥,如鐵殼蟹、爛眼病、長毛病等都會發生,其根源是水質變壞,河蟹不能在此環境中正常生長蛻殼,所以控制好水質,是諸因子中的主要因子,而影響水質的主要因子又是河蟹本身排泄物、殘餌、有機物等,針對這些因子可用百奧水質凈化劑去除排泄物的污染,用B1型防霉制劑控制殘餌和有機物敗壞。平時掌握有害原生動植物的生長特點和時間,隨時進行防與治,這樣就能保證河蟹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蛻殼生長,目前防治藥物很多,希望有選擇的采購與使用,江蘇百奧水產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幾十種產品,經過使用試驗,對不同疾病,使用不同藥物效果比較明顯,如河蟹育苗中的蚤狀、大眼幼體階段的病害及1—5期幼蟹上岸不下水時期,可使用速康苗用B及B1型各2.5ppm,高效水質凈化劑3-5ppm每3-5天用一次,能使育苗和幼蟹階段安全度過病害關。成蟹養殖過程中,專用的速康B與B1、復合添加劑、蛻殼素、止抖王、腸炎靈等效果都比較明顯,大家可以試一試。
4.另外對pH值的問題,在河蟹養殖中影響比較大,過高,過低對養殖都有影響。在淡水中,pH值一般偏低,所以常測量掌握水的pH值很重要。特別在使用藥物時,要了解藥物的性質,如酸性藥物,在堿性水中使用,效果交差,則使用藥量就適當增加,反之酸性藥物在酸性環境中使用效果就很好;所以在使用酸性藥物時,不能立即使用石灰水,到第四天后,再使用生石灰調節水質效果就很理想。
另外向大家說明使用生石灰的問題,不少人都認為平時每畝用生石灰40—60公斤,全池潑灑,能專門治病、消毒,這種說法不全面,一般用30—40ppm生石灰潑灑池中,只能使水的pH升高一些,比如原pH是6.5—6.8,用此量的生石灰潑灑后,只能在短時間內提高pH值至7.2—7.4之間,一個星期后又恢復原狀。但如果原pH值在8.5—9.0之間使用此量潑灑,有時還會使河蟹死亡,但這是在河蟹及魚類不存在,才能使用。希望用石灰的概念要清楚。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