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蟹“抖抖病”目前仍然是困擾養殖業及其廣大專業工作者的一塊“心病”,養殖戶“談抖色變”,業內人員難以下手,尤其是每年的盛夏高溫季節,針對發病塘口,更是束手無策,用藥后,往往適得其反,死蟹數量成倍增長,養蟹戶怨聲載道。本人自2001年始廣泛進行調查跟蹤,悉心研究該病的誘因及其預防治療措施,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現總結如下。
一、病因分析
我市河蟹養殖面積8萬畝,2000年該病發病率達到頂峰,全市有近5萬畝蟹池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抖抖病”,死蟹數量600萬只,直接經濟損失5000余萬元。近些年該病發生率有些回落,但每年損失依舊數百萬元,少數塘口甚至絕收。今年至目前為止,該病又有上升趨勢,發病時間一般為4~9月,高峰期7~8月,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苗種帶來,發病時間出現在3~4月份,此時塘內水質清新,無外部致病因素;二是老發病塘口容易繼發,發病時間一般在當年的6月份,高峰死蟹7~8月;三是水質劇變,6月份時塘內“環爪蟹”較多的塘口,進入高溫,一般較易暴發,此時水草腐爛,水質劇變,較難控制。
二、正確預防措施
河蟹“抖抖病”一旦發病,進入高峰,目前很難有較好的藥物治療措施。解決的根本辦法在于根據該病的誘因,從源頭上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一是多發病的老塘口,年底藥塘一定要重,建議畝用生石灰不少于100千克,全池潑灑,最好的方法是該塘“休閑”一年,可采取以青蝦為主,適量搭養河蟹、魚,在不減少效益的基礎上,通過輪養,可有效避免該病的發生。二是采購優質健壯蟹種,同時放養前采用蛭弧菌生物消毒,盡可能減少因蟹種而帶來的危害。三是全程推行可控生態養蟹技術。所謂可控生態養蟹,即是在池塘種植好水草、放養好螺蜆的基礎上,定期使用生物益菌凈水,調控水質,使池塘環境始終保持平衡與穩定,同時定期輔以中草藥物飼料,并全程投喂配制的生物益菌飼料,通過提高河蟹的自身免疫及其水質的平衡,從根本上控制河蟹“抖抖病”的發生。實踐證明,該方法操作簡便,效果顯著。
三、準確對癥下藥
河蟹發病后,尤其是高溫季節,其河蟹的自身機能完全處于弱勢狀態,此時,受不了任何的外部刺激,用藥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我市有一農戶,養蟹面積30畝,高溫季節因“抖抖病”用三氯消毒,數天死亡3000多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準確穩妥的辦法建議是:保好蟹,減少死亡率,停止化學藥品消毒及殺蟲,首先用生物益生菌調優水質,使河蟹有一較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時輔助中藥及適當加一些氟苯尼考抗生素,連續投喂7天。此時,要注意,高溫時河蟹一般攝食量減少,因此配藥時應適當加大用量,河蟹發病率一般會慢慢下降,至少不會突然大幅度增加,盡量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近期筆者采用蛭弧菌生物消毒亦取得一定效果,大家不妨一試。
四、問題與討論
有關“抖抖病”,筆者在長期的一線實踐中發現,有許多問題很難解釋清楚,一是相鄰池塘同一地方進的蟹種,其管理操作。防病措施幾乎相同,有的發病,有的不發病;二是少數塘口,水質相當好,水草保持亦不錯,同樣發病;三是一旦發病死蟹,許多塘口每天死蟹量幾乎一樣,天天如此。這些問題一方面有待于本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研究探索,同時希望有關業內專家加以指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