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河蟹抖抖病發病頻繁,一旦發病,很難治愈,經常造成河蟹大量死亡,頑強生存下來的河蟹也因錯過了最佳生長期而規格偏小,造成50%以上的養蟹戶出現虧損,制約著養蟹業的進一步發展。針對近幾年無處不在的河蟹抖抖病令水產業者頭痛不已的情況,2003年江蘇省海門市水產技術指導站抽調精兵強將在分析其發病原因的基礎上,加強了河蟹抖抖病防治的宣傳力度和調研指導工作,河蟹抖抖病發病死亡率有了明顯的下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養殖水面大面積暴發抖抖病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
一、癥狀
河蟹發病時用步足撐起整個身軀趴在水邊或水草上(也有的爬上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渾身抖動,所以稱為“抖抖病”。
二、發病原因
目前,河蟹養殖形式較多,發病原因各異。但池塘單養、池塘中水草栽種不足的魚蟹混養塘發病率較高,相對損失亦較大;稻田養殖、河溝養殖發病率較低。抖抖病發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苗種質量差 一是前些年由于河蟹養殖規模擴展太快,優質長江水系蟹種匱乏,劣質蟹種充斥市場,養殖戶無法分辨蟹種的優劣,購買了一些來路不明、經長途販運且肢體殘缺、體弱多病、容易引發蟹病的劣質蟹種。二是沿海育苗廠家為了追求效益,在育苗過程中違規用藥,抗生素使用過量。三更有甚者,使用發病區的河蟹親本進行育苗,造成苗種攜帶致病菌,容易發病。
2.消毒不徹底或根本不消毒 河蟹養殖生產中的消毒包括蟹種、水體、餌料的消毒等。一是蟹種未經選擇和消毒直接放入池中引發抖抖病。二是養殖水體消毒不徹底。隨著集約化養殖水平的提高,在高密度養殖池中,蟹的排泄物和部分魚、蟹尸體的腐敗分解,會導致危害河蟹的微生物和一些病害中間物的繁衍。如平時不經常對水體消毒,則是造成自身污染并引發疾病的必然結果。三是投喂新鮮動物性餌料(如螺、小魚、蝦等)時,往往未經消毒處理而直接投喂,這增加了有害生物對河蟹的危害機會。食場或投喂點內常有殘余餌料,如不及時清除,其變質腐敗后為病原體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高水溫、吃食旺、疾病流行季節最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3.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惡化 隨著河蟹養殖的快速發展,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其原因主要是:一長期不清塘,使得塘泥淤積嚴重,水質富營養化;二放養密度過高,使得優質水草資源枯竭,劣質水草瘋長;三近年來鄉鎮民營工業迅速發展,大量工業廢水排放于河道,造成水域大面積污染。水域環境惡化是誘發河蟹抖抖病的重要原因。
4.飼料營養不全且投喂不當 飼料是河蟹生長的物質基礎,餌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河蟹抵御疾病的能力。長期以來廣大養殖戶大多投喂小麥、玉米、山芋以及小雜魚、小龍蝦等,什么飼料價格便宜、來源方便就喂什么,并不考慮營養,而且投喂的多少也不太講究,因而常常造成水質污染,誘發蟹病。
5.通過進排水感染疾病 進排水不夠通暢或根本沒有獨立的進排水道,造成一池發病,鄰近多池感染。
三、防治對策
1.苗種預防
(1)蟹農在購買蟹種時要注意不在病害重災區購買大眼幼體、扣蟹,生產廠家也不能在病區選購親本;不到作坊式的小型生產廠家購苗,應到有科研單位做后盾的持證廠家購苗。
(2)養殖戶應堅持自育自養蟹種,培育出健康蟹種,提高蟹種抗病能力。盡可能購買本地土池培育苗種,蟹種入池前最好用3%~5%的食鹽溶液消毒5分鐘或用15ppm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15分鐘。
(3)一口池塘中最好一次放足同一規格、同一來源的蟹種,杜絕同一水體中混放多品種、多規格的種源,以減少相互感染的機率。
2.藥物防治 在蟹種放養前,池塘和蟹種必須用藥物消毒,盡可能降低病菌的影響。在投喂的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土霉素、環丙沙星等抗生素藥物,用于內服防病。在飼養過程中,定期用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并用生石灰改良水質,生石灰每次每畝用量7公斤~8公斤,化水后趁熱全池潑灑。一方面可殺滅病菌,使河蟹長期生活在優良的環境中;另一方面提供了鈣離子,促進河蟹順利脫殼,快速生長。
3.嚴管防治 在日常管理中,要嚴格管理、強化管理,及時準確發現病情,做到對癥下藥。
堅持每日巡塘,發現病蟹應立即診斷病因,并隔離專池治療。發現死蟹查明病因后立即深埋,防止水體再度感染。嚴格操作程序,特別是在抖抖病發病高峰期,要做好投餌工具的清洗與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強水源管理,杜絕循環水在養蟹中的應用,實現進排水分開,防止一池發病,禍及鄰近蟹塘。在投飼時,要保證餌料新鮮適口,不投腐敗變質飼料并及時清除殘餌。有條件的話可用全價配合飼料投喂,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可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
4.生態防治 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行生態預防蟹病是預防抖抖病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
(1)塘口改造、徹底清塘 將養蟹池塘進行技術改造,使進排水實現兩套渠道,互不混雜,池底平坦,四周有一定坡度,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每年成蟹捕撈結束后要用生石灰(150公斤/畝)或茶粕徹底清塘,并充分曝曬池底,促進池底的有機物礦化分解,改良池塘底質環境。
(2)栽足水草,模擬天然棲息環境 河蟹池塘需移植較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依樂藻、苦草等,一方面為河蟹提供優質的植物性餌料,另一方面模擬天然棲息環境促使其脫殼生長。水草的覆蓋面積最好超過30%。
(3)水質調節 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河蟹抖抖病的發生與蔓延。夏秋高溫季節要加深池水,保持水位在0.8米~1.2米,勤換池水,每星期沖水一次,既防止水質惡化、老化,又可促進河蟹脫殼生長。還要定期測量水體pH值、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及時調節水質。
(4)提倡生態養蟹,推行健康養蟹 積極推行生態養蟹措施,結合稻田養蟹、河溝養蟹、種草養蟹等方法,營造適合河蟹生長的生態因子,利用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預防抖抖病。在精養蟹池內積極推行魚蟹混養、魚蝦蟹綜合養殖等健康養殖技術。選擇合理的放養密度,適當降低河蟹產量,減少河蟹自身對其生存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是控制疾病發生的有效措施。適度套養少量花白鰱或鱖魚、烏鱧等兇猛魚類以清除殘餌、凈化水質,捕食病魚、病蟹,預防蟹病。合理投喂、正確掌握“四定”和“四看”投餌技術,充分滿足河蟹生長發育所需營養,提高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
(5)換茬養蟹 在蟹病嚴重的池塘,可采用換茬輪作的方法,每2年~3年輪作一次,利用生物間相互作用及更換生態環境來抑制病毒、細菌,從而達到預防抖抖病的目的。
(6)投放光合細菌 在精養蟹池中投放一定數量的光合細菌,使其在池塘中充分生長發育并形成優勢種群。光合細菌可以促進分解礦化有機廢物,降低水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澄清水質,保持水體清新鮮嫩,同時有效地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利用生物間的拮抗作用來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發育而達到預防蟹病的目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