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10月,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廈門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05國際海洋城市論壇在廈門舉行,在這個國際性與權威性并重的論壇上,與會者高度肯定了廈門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同時,相關專家也指出,廈門市海岸帶資源十分珍貴,在開發建設的大環境下,應當對資源加強保護,避免破壞和浪費,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目前,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產業增加值約占全市GDP的20%。廈門已形成了以臨海型城市經濟為主體,包括港口航運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等在內的海洋經濟體系。我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直兼顧著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周魯閩:廈門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在國際上比較被認可,特別在東亞區得到了國際組織的大力推廣。我們這套模式在解決沿海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解決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以及海洋產業用海沖突的矛盾,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我們廈門在長達20年的時間,以年均18.3%的GDP增長速度,沒有出現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上去了,環境下來了這樣的矛盾。
但是,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帶來相應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海洋研究專家指出,長期以來廈門海岸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一部分“無度、無序、無償”的現象,影響著廈門市海岸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些比較嚴重的狀況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
市政協委員 劉建良:我們海岸帶的概念,是岸和海的關系,實際上是陸地和海洋的關系,我們廈門海岸帶有230多公里,(地圖)紅線部分。在全國海岸帶咱們廈門有他的特殊性,第一是港灣多;第二個廈門地小,陸地和海岸怎么處理變成一個突出問題。海和岸的關系上,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沒有完全處理好,不協調。形成一個陸地無限擴展,侵蝕海面的現象。比如筼筜湖原來是個灣,填掉了,只剩一個小湖。原來是個沙坡,和陸地有個很自然的協調關系,人為地填掉以后只剩一個水湖。這是陸地無限擴展,向海要陸地的一個典型。還有五通到香山這一段,由于歷史以來對海面不重視,人為地挖沙,海水對海岸侵蝕,把陸地給吃掉了。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周魯閩:廈門海域特點,資源總量很小,開發率強度很高,必然會對資源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第二,位于九龍江入海口。九龍江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占了廈門市(污染物總量)的一半以上。另外一個, 我們的西海域和同安灣都屬于半封閉的海灣,環境容量比較小,比較容易受陸上各種生產活動影響。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城市的生活污水沒有截留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很多就直接排放入海。這個對海域污染比較大。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 薛雄志教授:最需要關注的還是港口問題,我們現在大部分的港口都是靠人工維護,自然的方法維護才能取得長久的效益。這要從整個海岸帶綜合管理的角度來考慮。西海域是個教訓。天然的灘涂只剩一點點。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用地的需求和灘涂的保護。
專家說,在發達國家,海岸帶開發現象已經十分普遍。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將海岸變成港口和碼頭,隨之而來的就是公路的擴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降低環境成本,并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評估、論證,盡量避免不可預期的嚴重后果。
在集美鳳林,我們看到了因為修建海灣大道而被攔腰截斷的灘涂上枯死的紅樹林。
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承忠:集美鳳林(紅樹林)當時保存比較完好,100多畝,當時海灣大道要建設的時候,許多海洋專家和部門都在呼吁,讓它改道。第一個方案也是要從里面走,讓出來保存這片紅樹林 ,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2002年來做紅樹林現狀調查的時候,里面還非常好非常茂盛,現在全死光了。紅樹林要長這么一小棵都要幾十年。
紅樹林與珊瑚、海草,是熱帶海島的獨特生物,具有很高的水文、生態、社會文化和美學價值,其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日益受到關注,據了解,在東南亞海嘯當中,印度南部遭受重創,但泰米爾那都邦的其中兩個地區,因海岸有濃密紅樹林的保護,損失遠低于其他地區。而對紅樹林的破壞,也會對其生長環境灘涂、濕地造成影響。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 薛雄志教授:濕地處于矛盾的風口上,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的發展,往往向海的陸地是比較寶貴的,他的價值也一直提高。這就使一些利益集團盡量填海造地,主要是圍灘造地來取得陸地,成本比較低。但是他沒有考慮,灘涂的作用不在于有養殖才有價值,/ 濕地最大的功能是對環境有害物質的消解上。如果(陸地污染)一下子就排到水里,污染物遷移、轉化、擴散之后,危害面更廣。沿岸的開發強度加大,對灘涂對整個海岸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西海域天然的灘涂只剩一小塊了,將來要吸取教訓,在同安灣的開發上多關注這個問題。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人們把濕地稱為“地球的腎臟”、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濕地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一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而我市海岸帶上有著大面積的濕地,如何開發利用,需要我們深刻思考。
市政協委員 劉建良:比如海滄蔚藍海岸,那邊有泊灣,原來歷史上那里是一大片灘涂,歷史選擇了這里是灘涂,后來我們開發,把整個灘涂給破壞了。存在就有他的必然性,廈門的港灣是幾百萬年,上億年地殼運動形成的,所以岸和海的關系是歷史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多少萬年形成這個必然。已經形成一個平衡,我們人為地把它破壞掉,自然就懲罰人類。
專家認為,目前許多臨海建設所形成的人工海岸帶已經改變了原先自然海岸帶的功能,陸地和海洋之間因此缺乏了一種天然的有效過渡。
市政協委員 劉建良:現在對幾個灣的建設上,比如馬鑾灣,大水灣,同安灣,西海岸,在開發建設上的作法還值得商榷,盡量能維護自然,而不是人為地圍起來,或是做什么泊岸。水和陸地之間要更和諧一些,有個緩沖:水,沙灘或是紅樹林,才到泊岸。現在我們沒有,我們很多都是泊岸和水的關系。就廈門本島來說,(自然的)西海岸由于歷史的原因都沒了,海滄這里的紅樹林,是一種自然的選擇,也沒有掉了。杏林灣也快沒了。馬鑾灣這一塊造很大片的濕地公園,也在采取保護措施,馬鑾灣的灘涂沙灘也快沒有了。所以說廈門的海岸帶對我們來說是生命線,如果沒有給予更高的重視,以后提供給市民休閑的就只有陸地和海水,少了這一塊美麗漂亮的沙灘。
廈門大學的薛雄志教授認為,除了從生態平衡、自然規律角度必須保護天然資源以外,作為美麗的濱海旅游城市,廈門也應當盡量維護自然景觀的原貌,避免過度的人工痕跡。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 薛雄志教授:我覺得城市的建設,不要人工的東西太多,盡量考慮用天然的方式。許多天然形成的方式方法,要比人工方式好得多。天然的東西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果都做成水泥建筑就沒有什么特色了。
市政協委員 劉建良:高樓大廈太高了,就把邊際線給擋住了。廈門有山有水,不是一片平原,(城市)比較小,山和水的關系比較近。如果一味地在岸邊搞一些高樓大廈,從海邊看過來看不見后面的山了,整個景觀就被破壞了。住在里面的人就看不到海,就沒有親切感了。比如輪渡西海岸的建設一共是兩棟大廈,一棟是國際銀行大廈,一棟是建設銀行,如果這一排全部蓋成大樓,那么整個廈門從鼓浪嶼看過來就是一片墻。景觀沒了,而且搞不好會對廈門的整個人文景觀造成破壞。廈門夏天是刮西南風,從鼓浪嶼刮過來的,廈門夏天之所以涼快,得益于鼓浪嶼這個屏風,西南風(由這)吹進來,所以廈門市民都能享受到西南風的涼爽,如果這邊是一片墻,西南風就沒了,那么溫度就要增加,形成整個居住環境的破壞,搞不好整個用電量增加。所以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海岸線,從人文景觀,邊際線,到人文地理都要考慮。
此外,廈門海域位于九龍江入海口,由此而帶來的嚴重污染也不容忽視。
市政協委員 劉建良:整個廈門海岸帶海面污染比較厲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九龍江過來的污染。其中是日常的污染,上游的排污,(使)我們下游受到污染。還有上游的(環境)保護,比如對樹林的保護不夠,一碰到下大雨,很多垃圾,樹木、水浮蓮,漂到廈門來。所以如何解決九龍江的污染,保護我們的海岸線,是我們廈門應該(重視)的。否則你打扮再漂亮,受到一次沖刷就沒了。一到臺風季節,廈門市的環衛工人要勞動好幾天。但是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天的事,有個機構已經提出,在九龍江口上,弄一個攔截垃圾壩,在那里把垃圾清出,這是一個簡單的操作。這樣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廈門的污染,而且減少很多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攔截垃圾壩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卻會給通航帶來不便。如何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仍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周魯閩副局長告訴我們,目前他們正在加緊探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希望能夠推動廈門海洋資源保護、海岸帶綜合管理的進一步完善。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周魯閩:比如我們的污水,從資源化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種資源,實際上是屬于放出地表的資源,廈門市正在考慮污水的循環回用。把這些水用于綠化等等景觀用水,這樣不僅減少了污染物的入海,同時也節約水資源。我們不強調一種純粹的保護,為保護而保護,這樣的保護對城市的發展,包括海岸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廈門海洋保護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實現。廈門的海域資源很有些,需我們發展一些新興的海洋產業,同時要對傳統的海洋產業進行改造。據個例子,比如漁業方面,我們強調發展休閑漁業,生態漁業,使得它對資源空間的占有盡可能少,同時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少。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使我們的資源向一些新興的,效益較高的產業配置。同時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減緩開發和保護這個比較突出的矛盾。
目前,廈門開始了以生態系統管理為特征的第二輪海岸帶綜合管理,著重對一些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有關專家認為,無論是污染管理還是生態系統管理,都必須將整個系統,包括流域、河口以及整個海岸帶地區納入管理范疇,才能達到海岸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廈視在線)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