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俗稱青蟹屬,為甲殼綱、梭子蟹科、青蟹屬動物。其生長快、適應性強、肉昧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蟹類。
青蟹在我國盛產于長江以南的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以及海南等省沿海地區,自然海區最大個體可達1公斤以上。我國人工養殖青蟹歷史悠久,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養殖面積不斷擴大,青蟹已成為海水養殖的主要種之—。
一、養殖方式
由于青蟹有其特定的生態習性,而且各地的海況條件、蟹苗、餌料供應、養殖技術管理水平以及商品蟹銷售途徑不同,青蟹養殖方式多種多樣。以養殖場所來分有池塘式、圍攔式、瓦甕式、木箱式、魚塭式養殖。以經營方式來分有粗養、半精養、精養。以放養方式來分有單養和混養,混養又可分為蝦蟹混養、魚蟹混養、蟹貝混養、魚蝦蟹混養以及青蟹與多種水生經濟生物混養等。不論采用哪種養殖方式,都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身特點的養殖方式。
二、養殖池的條件和放養前準備
1、養殖池的條件
養蟹池應建在風平浪靜、有淡水注入、無污染的內灣或位于中潮線以下有一定傾斜度的沙泥灘涂上,蟹池的水深要求干潮時能保持0.8-1米。面積一般2-5畝。面積過大,排灌水困難,且需大量人力、物力。池底呈方形或鍋形,池水較淺的要挖環溝和十字溝,便于青蟹活動,創造夏涼冬暖的環境以利于青蟹生長,底質以沙泥為佳,泥沙亦可。池水要求pH值為7.5-8.5之間,海水比重為1.006-1.020之間(以1.010-1.015為最好),試驗證明比重低于1.002時青蟹的成活率、單位產量與經濟效益都降低,比重在1.022維持一個月以上會有大批青蟹死亡。池堤為三合土或石塊、水泥砌成的無坡度的直立堤。土堤亦可,但池四周要攔網或插上竹箔,以防止青蟹越堤逃走。養蟹池還要設有進排水閘,利于池水交換和對流。
2、放養前準備
放養前要進行池塘的清整和消毒。對老塘要全面清整,包括清除溝內淤泥,排水擱塘,修復四周防逃設施、倒塌堤壩等。放養前10天,每畝用120kg生石灰或15kg漂白粉制成懸浮液進行全塘潑灑,以殺滅塘內敵害生物。
三、蟹苗的選擇和放養
1、蟹苗的來源
蟹苗的來源有兩種:(1)是全人工育苗得來的大眼幼體,經中間培育成適宜規格的幼蟹。
(2)是從自然海區中捕撈的蟹苗或幼蟹。
2、蟹苗的選擇
質量好的種苗肢體完整、體質健壯、無傷殘,足部肌肉呈蔚藍色、肢體關節間肌肉不下陷且具彈性,甲殼青綠色,活力強且不容易捕捉到;質量差的種苗,甲殼為深綠色或綠色,有的腹部和步足為棕紅色或鐵銹色,步足缺損。步足少于3個以上,游泳足和鰲足缺損,受到刺、鉤、曬傷或帶有外傷的蟹苗不宜作為種苗。蟹奴的寄生會影響蟹的生長和發育,因此放養前應仔細剔除。
3、蟹苗的放養量
蟹苗的放養量應根據各地的水溫、換水條件、餌料供應狀況、管理技術水平等綜合因素而確定。面積在3-5畝左右的池塘放養1000-1500只/畝為宜,放養秋苗的,可適當增加放養量,每畝可放養1500-2000只;面積在10畝以上的池塘每畝放養1500只左右(夏苗)。青蟹與對蝦混養時,蝦苗需培育至3厘米以上后才可與蟹混養。如每畝放養3厘米以上大規格蝦苗1000尾左右時,蟹苗放養數量每畝為800-1500只;如每畝放養蝦苗4000尾左右時,蟹苗放養數量500-800只;如每畝放養蝦苗8000尾左右時,蟹苗放養數量100-300只。
四、飼養管理技術
1、餌料投喂
青蟹以肉食性餌料為主,尤為喜食貝類與小型甲殼類。自蟹苗入塘后開始投喂餌料,前期以藍蛤為主,有時也投喂些人工配合飼料,后期增投絞碎的小雜魚。要求種類多樣,新鮮適口。投餌量一般為蟹體重的10-30%之間,日投餌量的大小應根據蟹苗的發育階段、季節、潮流、水質、以及蟹的活動情況而定。一般兩廣地區在農歷3-4月及9-10月,氣候適宜,青蟹攝食量大,應重點投喂;水溫15℃以上青蟹攝食旺盛,25℃達到頂峰,應多投,超過30℃攝食量顯著減少,應少投;水溫降至13℃以下攝食量大為減少,8℃基本停止攝食應少投或不投;在大潮或漲潮時,攝食旺盛,應多投,小潮或退潮時,攝食較少,應少投。與對蝦混養的池塘要增投一些張網魚蝦。一般每日投喂2次,上午及傍晚各投1次,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餌量的20-40%,傍晚占60-80%(藍蛤可一次投喂)。
2、水質管理
(1)換水
養殖初期,主要向養殖池添加水,逐漸將水位提高到1.5米深,再視水質情況酌情換水。日常換水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小潮以添水為主,一般3-4天換水1次,大潮時應盡量換水,日換水量為池水的1/3-1/5,高溫季節可增至1/2-2/3。進水時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太大。換水時還應注意外海水質狀況,當外海水發光、粘滯性大、有氣味或水發紅時,不宜進水或少進水。日常水位應保持1m左右,高溫時可升至1.2-1.5m左右,以保證池內水溫恒定。
(2)保持池內各理化因子相對穩定
換水前后隨時測量池內及海區的溫度、鹽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要注意,避免換水前后溫度、鹽度變化過大。在大暴雨或臺風過后,池內水比重太低時可開啟上閘板,使池內表層的低比重水先排出,然后在納潮時避開比重較低的溺頭水,納入比重較高的海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cm為宜,保持一定水色,(綠色或褐色)和充足的溶氧,pH值控制在7.8-8.4,并及時清除池內各種腐敗物。
(3)投放水質改良劑
使用的水質改良劑主要有光合細菌、沸石粉等。光合細菌可有效改善池塘的生態系統環境,預防和減少病害,提高養殖效益。其使用方法為在苗種入池前3-7天全池潑灑光合細菌液10X10-6(菌液濃度每毫升10億個以上),以后每隔7-10天潑灑5X10-6。
五、商品蟹的收獲
養殖青蟹要適時選捕出售,輪捕輪養。因為雄蟹經3次交配后,肌體消瘦,外殼硬厚,失去肉蟹的食用價值,且易體弱而死。雌蟹也一樣,交配后的雌蟹,不在蛻殼,卵巢發育很快,增重迅速,餌料充足時,經30-40天便可馬膏蟹,如不及時選捕出售,任其過熟而使卵巢排卵附于腹部附肢上,俗稱“開花蟹”,也失去膏蟹的價值而成次蟹。
六、病害防治
由于氣候變化、水溫和鹽度的突然改變以及有害生物的侵襲,青蟹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一些疾病。青蟹的這些疾病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包括弧菌病、霉菌病、絲狀細菌病等;二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包括蟹奴病、藤壺病、纖毛蟲病等;三是非寄生性引起的疾病,如黃斑病、白芒病、水腫病以及蛻殼不遂癥等。針對不同的病癥,應施以相應的措施。
1、細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是由河弧菌侵入青蟹血淋巴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在鋸緣青蟹的蚤狀幼休、大眼幼休、幼蟹及成蟹中均有發生。多在池水的中、下層緩慢游動,食欲顯著下降,攝食量減少或不攝食,胃中食物少或無食物,體色變白,病蟹全身色汗模糊,附肢關節膜呈粉紅色,肌肉稀軟呈淡黃色,嚴重時腹部也呈淡黃色。發病原因多是由于養殖環境不佳,水質變壞以及投喂不新鮮的飼料時,弧菌侵入而引起的疾病。該病發病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為:①定期使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同時潑灑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以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餌料要新鮮、清潔,投飼量要適當。
②發病池中用過的工具要消毒后,才能用于其它蟹池。
③全池潑灑土霉素,2-4ppm,每日1次,連潑3天。
(2)黑鰓病
該病主要是由弧菌及桿狀細菌感染鰓部所致,發病期主要在高溫季節。病蟹的主要癥狀為:鰓部變為褐色、黑色或腐爛,游動緩慢,反應遲鈍,一般發病后7天左右死亡。
防治方法:①養殖放養前徹底清塘,養殖期間及時清除池底腐敗物,保持良好水質;投喂新鮮餌料,特別要防止投飼過量,造成殘餌分解,敗壞水質。
②發病時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有條件的圍欄要多進水,在大潮汛初、末用漂白粉清塘一次,藥物治療用土霉素藥餌(同甲殼潰瘍病)連續投喂一周可緩解病癥。
(3)霉菌病
該病主要是由霉菌中鏈壺菌屬、離壺菌屬和海壺菌屬等感染而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鏈壺菌,卵、蚤狀幼體及大眼幼體等均能被感染。當霉菌的游動孢子附著在卵及幼體上休眠一段時間后,就發芽長出菌絲,菌絲體在卵及幼體上迅速生長,布滿全身;菌絲成熟后,長出細長的放出管,穿過寄主外殼而伸出體外,放出管呈直線狀,末端膨大形成球狀頂囊,頂囊內形成許多具有兩根側生鞭毛的動孢子,動孢子放出后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脫去鞭毛發育成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又可以去侵染其
它的寄主。被感染的幼體趨光性差,活動能力明顯減弱,散游于水的中下層,嚴重者沉于水底,并死亡;嚴重感染的卵體積較小,不透明,在橘黃色的卵塊上被感染的卵呈褐色,而在褐色或黑色的卵塊上被感染的卵呈淡灰色。卵被感染后不能孵化。
防治方法:①育苗池、工具等要用漂白粉徹底消毒。
②嚴格處理育苗用水,及時清除已死亡的幼體和卵。
七、寄生蟲性疾病
1、蟹奴病
該病是由于感染蟹奴造成的,常寄生于蟹腹部的下面。蟹奴蟲體分兩部分:蟹奴外體和蟹奴內體,前者突出于寄主體外,包括柄部和孵育囊,即通常見到的臍間顆粒;后者為分枝狀細管,伸入寄主體內,直至肌肉、神經系統、內臟等,蟹奴通過蟹奴內體從蟹體中吸收體液作為其營養物質。受蟹奴感染的青蟹,初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由于大量的蟹奴寄生,使病蟹腹部臃腫,臍蓋突起,不能與頭胸甲緊貼,若揭開臍蓋,可以看到乳白色或半透明顆粒狀蟲體:病蟹不能正常爬行,游泳緩慢,反應遲鈍,攝食量減少。該病一般不會引起青蟹大批死亡,但會造成青蟹生長緩慢,性腺發育嚴重受阻而失去生殖能力,嚴重感染者蟹肉有特殊味道,失去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①選擇蟹苗時應及時把蟹奴剔除。
②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嚴格清塘。
③發病時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2、纖毛蟲病
該病由纖毛蟲類寄生蟲引起的。寄生于鋸緣青蟹的纖毛蟲種類較多,最常見的是聚縮蟲、單縮蟲和累枝蟲。每種蟲體的構造大致相同,呈鐘形或高腳杯形,前端形成盤狀的口緣膜,邊緣具有纖毛,后端有一柄附著在鋸緣青蟹的卵、幼體、幼蟹及成蟹上。當大量繁殖時,會影響幼體的正常活動,使之攝食減少、呼吸受阻、蛻皮變態困難,嚴重時可引起蚤狀幼體的大量死亡。患病幼蟹及成蟹的體表有許多絨毛狀物,反應遲鈍、行動緩慢、呼吸困難,當池水溶氧低時,常會死亡。此病具
病程長、累積死亡率高等特點。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養密度過大,殘餌過多,污染嚴重,水中的有機質含量偏高,造成養殖池水極度富營養化,致使纖毛蟲大量繁殖,特別是每年的7-9月份高溫期,大量纖毛蟲附生于蟹體上,嚴重影響了青蟹的正常生長發育。
病蟹癥狀:發病初期,體表長有黃綠色及棕色毛狀物,活動遲緩,對外來刺激反應遲鈍。用顯微鏡可觀察到鐘形蟲、累枝蟲等纖毛蟲類原生動物存在。發病中晚期,蟹體周身被厚厚的附著物附著,引起鰓絲受損、呼吸困難,繼發感染細菌病,導致食欲減退,甚至不攝食,生長發育停滯,體質虛弱難蛻殼,死亡率約為20%-30%左右。
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質清潔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換水,調節水質,排水時及時撈除池中殘餌,將水位降低,用0.5-1.Oppm的新潔爾滅全池潑灑,施藥2.5-3小時后加水。
②將5%的新潔爾滅原液稀釋為0.67%,浸浴幼體30-40分鐘,可殺滅大部分纖毛蟲。
③用0.7ppm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④進苗時,把帶有寄生蟲的病蟹剔除掉,并在養殖過程中經常檢查及時撈除病蟹。
⑤徹底清塘和定期用藥物消毒,殺死池底和水體中的寄生蟲及幼體。
3、藤壺病
該病是由于在青蟹的鰓部附著鵝頸藤壺引起的,青蟹個體越大,附著越多,影響其正常呼吸,嚴重時可使青蟹因窒息而死亡。
目前尚無直接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加強水質管理,投喂優質餌料,使青蟹加強活動,有一定的預防效果。此外,進苗時把帶有寄生蟲的病蟹剔除掉,并在養殖過程中經常檢查及時撈除病蟹。
4、非寄生性疾病
(1)黃斑病
青蟹黃斑病一般多發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體階段,是目前養殖過程中較常見的一種病害,發病病程長,蔓延性強,死亡率高,僅次于蛻殼不遂病。引起此病除了多種病原菌外,還與養殖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如持續高溫(水溫33℃以上),或池水不新鮮,鹽度降至5‰以下,投喂變質餌料等均易引起該病。發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運輸、養殖過程中甲殼上表皮受傷,分解幾丁質的細菌侵入所致。其發病頻率及感染率是隨著水溫升高而增加,一般的發病時間大多在水溫偏
高、雨水較多的季節。
該病的主要癥狀為:發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現黃色斑點,隨后在腹甲上出現鐵銹色斑點,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種黃色粘液。螯足的活動機能減退或脫落,最終青蟹因失去活動和攝食能力而死亡,腹甲上斑點中心部稍區凹下,呈微紅褐色。到晚期,潰瘍斑點擴大,互相連接成為形狀不規則的大斑,中心處有較深的潰瘍,邊緣變黑色。剖開甲殼檢查,在其鰓部可見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淺褐色異物。
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鮮餌料,多投些活生物餌料,如藍蛤等,可減少該病發生。
②在蟹苗的捕撈、運輸、養殖生產過程中管理操作要細心,防止蟹體受傷。此外,放養的密度不宜太高。
③保持水質清新,并盡量保持養殖池水鹽度穩定,加注新鮮海水,提高水位,保持塘內水深1.2米以上;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進行滅菌消毒,羨慕做到每月全池潑灑茶麩浸出液,刺激青蟹蛻殼,減少疾病發生。
④發現病蟹應及時撈出,以防蔓延。
(2)白芒病
白芒病主要是由養殖環境變化引起的疾病,發病期多在水溫偏高和雨水較多的季節,原因可能是海水鹽度急劇降低,導致青蟹生理機能失調所致。因此,及時調節和改善養殖水質,保持海水適宜和穩定的鹽度可加以預防。患病蟹證狀是步足基節的譏肉呈乳白色(正常青蟹肌肉呈蔚蘭色),在螫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現白色斑點,或從步足流出白色粘液,發病后4-5天死亡。
防治方法:①加大換水量,及時排出低鹽度水并更換新鮮海水,改善池塘水質,保持鹽度在適宜范圍之內。
②發病時可用每公斤餌料中加土霉素0.5-10克制成藥餌投喂,連喂7天,能緩解部分癥狀。
(3)水腫病
該病主要是水質急變造成的,特別是暴雨過后,水池鹽度太低,導致青蟹生理機能失調,滲透壓調節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引發此病。本病的主要癥狀為步足基節和腹部呈水腫狀。該病在每年5-7月發病較多,這是由于此時雨水過多,致使池水鹽度太低。
防治方法:①保持養殖池水適當的鹽度范圍(10‰-30‰)。
②發現青蟹有水腫病癥時,應該將病蟹分開飼養,以免傳染給其它健康蟹。
③暴雨過后及時更換新鮮海水,調節池水鹽度,并使鹽度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4)蛻殼不遂癥
青蟹蛻殼不遂病是養成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病害,是整個青蟹養成期中危害最嚴重的病例之一,在養殖的后期嚴重地影響蟹的養殖成活率。
該病發生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研究表明,此病主要由水環境突變,病菌感染引發所致。具體來說就是下列因素可以引起該病:缺氧;驚擾、強刺激等;缺乏鈣質、甲殼素、蛻殼素等青蟹蛻殼所必須的物質;體質較差或離水時間太長、水溫不適等;池水鹽度過高,換水量少,久不蛻殼、水體中存在大量弧菌等等。該病主要發生在秋季生長旺盛期,秋季水溫在22-25℃時為水體中弧菌等病原菌最適繁殖的條件,而水溫下降又會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為該病發生的根
本原因。此外,秋季25-28℃水溫時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蛻殼期,一般蛻殼硬化時間較長(2-3天),極易感染病菌。此時,若環境突變、水質、底質不良也易使雌雄體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該病的主要癥狀為頭胸甲后緣與腹部的交界處雖已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從而導致蟹的死亡。
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質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經常加注新鮮海水,保持水質新鮮和溶氧充足,養殖過程中應嚴防外源污染及病菌感染。
②在發病前半個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質,殺滅水體中的病原菌,同時能刺激部分青蟹提前蛻殼,促使蟹與蟹之間的蛻殼期叉開。
③蛻殼前2-3天投放生石灰,并在飼料中添加含鈣豐富的食物及蛻殼素等蛻殼必須物質。
④蛻殼期間嚴禁加換水,保持水體環境的安靜。
⑤投喂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使蟹正常蛻殼。(摘自魚業科技產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