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病原體
絲狀細菌病的病原體是毛霉亮發菌(Leucohtrixmucor,也叫發狀白絲菌)和發硫菌(Thiothrixsp),主要是前者。毛霉亮發菌絲體細長如發狀,粗細較均勻菌絲直徑3-5微米。末端稍細;長度大約200微米,個別大者超過1mm;不分枝,不運動;一般透明無色,較老的菌絲在高倍鏡下觀察略顯淡黃綠色,或有極小的黑色顆粒;有比較清楚的分隔,常以分生孢子形式進行繁殖。
毛霉亮發菌為革蘭氏陰性菌,無色素、透明;在0℃-35℃范圍內可以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適蓋范圍在3‰-60‰之間,最適為15‰左右;好氧。發硫菌的胞質內有許多含硫的顆粒。
2癥狀和流行增況
2.1癥狀
絲狀細菌附著在河蟹幼體的鰓和體表各處。在受精卵和成體上均附著。它僅以宿主作為生活基地,用粘液樣物質粘附在宿主上,并不侵入宿主組織,因此不屬于寄生物,應屬于體表附著物或外共棲生物。但有人認為亮發窗內含有一種內毒素,可能對宿主有毒害作用。菌絲附著在幼體的各個部位,尤以鰓、眼柄、背利基部和附肢末端為重。危害最大的是附著在河蟹幼體鰓上的菌絲,往往附生的數量很多,成簇的菌絲布滿鰓絲表面,菌絲之間還通常粘附許多原生動物(特別是附著性纖毛蟲類如聚縮蟲、鐘蟲等)、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或其他污物,因而使鰓的外觀呈黃、棕、青、黑等顏色但在顯微鏡下觀察鰓絲組織一般并不變黑。這些菌絲和粘附的污物嚴重影響幼體的呼吸功能,并且菌絲和污物也耗氧,這是引起發病幼體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大量附著的絲狀細菌也是幼體的額外負擔既影響幼體的攝食、游泳,也影響幼體變態發育的蛻皮活動,導致變態率大幅度下降。
2.2流行情況
在河蟹育苗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從親蟹到蟹苗(大眼幼體)每一個階段都可能發生絲狀細菌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主要以4、5月為高發期。抱卵親蟹的受精卵上經常會被絲狀細菌大量附著,但不致造成危害。在幼體培育過程中每一期幼體都有可能發生絲狀細菌附著,在V期以前的各期幼體階段,只要培養條件正常和幼體無其他異,F象和其他繼發病害的發生,即使有一些公狀細菌的附著,也不至于造成明顯的危害,這是因為幼體的頻繁蛻應變態可將污附物脫掉。危害最嚴重的是溞狀V期和大眼幼體階段前者可以造成高達90%乃至100%的死亡率,后者在育苗場期間雖然不能造成幼體大量死亡的發生但嚴重影響蟹苗的質量,是V期幼蟹培育中異常上岸的主要原因之一。絲狀細菌的發生與育苗池的水質有密切關系,水處理不徹底、布苗密度過大、投何不當、換水量不足及也管理措施不夠料學,特別在育苗池水有機質含量高時最易發生。因此,絲狀細菌的出現是水質有機質污染的重要指標。絲狀細菌病經常經繼發附著性纖毛蟲類如聚縮蟲、鐘蟲等的附著,有時還發生絲狀藻類的附著,更加重了它的危害性。絲狀細菌病在江蘇沿海乃至全國沿海均有發生,無明顯區域性差異。
3診斷方法
發生絲狀細菌附著的各期幼體通過肉眼都能看到異,F象,主要表現為幼體活力有所下降,體表有絨毛狀附著物,但僅憑此尚不能確定為絲狀細菌病。應進一步作高倍檢查,取病幼體做成水浸片。由于絲狀細菌的菌絲比較大,一般在10X10的顯微鏡下就可看到,必須注意在鏡檢時的光照強度,因絲狀菌幾乎透明、無色,光照太強就不能發現其存在,但最終確診需在10X40的高倍鏡下仔細觀察菌絲的構造,特別是有時有些幼體附著顫藻類,在低倍鏡下容易與絲狀細菌混淆、若需作進一步的病原分離培養研究,可用普靈什姆(Pingsheim)培養基進行培養,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的菌落非常特殊,菌絲彎曲是指紋狀。絲狀細菌生長較慢,大約需要2周時間。
4防治方法
4.1預防措施
絲狀細菌的主要來源是水源、抱卵親蟹和餌料,而絲狀細菌仍然是條件致病菌,當育苗的水質發生有機污染時。絲狀細菌就會大量繁殖而導致絲狀細菌病的暴發和傳播。因此,預防絲狀細菌病的關鍵是做好如下工作。
a安全的水消毒方法:有條件的育苗場可以選擇在寒冷的冬季儲備足量的育苗用水,因為此時水溫最低、污染最輕、有機質含量最低,即水質最好。進入育苗池的水應進行沙德和消毒,徹底濾除和殺滅病原體。若水中有機質含量過高可用氧化劑等進行處理。
b徹底消毒抱卵蟹:因為抱卵蟹在培養過程中最容易附著絲狀細菌,如消毒不徹底,則將病原體帶入育苗池
C適宜的幼體培育密度:應根據育苗場的綜合條件,確定合理的幼體培育密度,密度過高,必然導致育苗池水質的有機質含量的增高,為絲狀細菌的繁殖創造條件。一般情況下,幼體培育密度控制在20萬只/m3以下。
d科學合理的餌料投喂:除選擇營養全面、適口性好的優質餌料外,更重要的是科學合理的投喂技術,包括三個的含義:
。1)對餌料的處理要徹底,保證餌料的安全,如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必須對鹵蟲卵徹底消毒,同時卵殼要分離徹底,避免將絲狀細菌帶入育苗池,因鹵蟲卵是傳播絲狀細菌的重要途徑之一。
。2)投喂量要適宜,根據幼體的密度和攝食情況,確定適宜的餌料投喂量。投喂量偏少,幼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體質弱、變態慢易感染絲狀細菌病;投喂量過大既浪費餌料、增加成本又污染敗壞水質,也容易滋生絲狀細菌并造成危害。
(3)投喂方法要科學合理,根據餌料的種類。性質和幼體攝食的規律,采取科學合理的投喂方法,既要滿足幼體的攝食需求,又保證沒有過多的殘何產生。
e有效的水質調控措施:絲狀細菌病的發生與水質有密切關系,保持良好的水質是預防絲狀細菌病的又一關鍵所在,保持良好的育苗木質除對水源選擇、處理外,更重要的是在育苗生產過程中,根據水質的理化和生物指標,適時對育苗池的水質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節,既保證育苗池水質的清新又保持相對的穩定。主要通過添換水措施來得以實現關鍵在于換水的時機和換水的量,要以辨證的觀點進行水質調控。
f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4.2治療方法
在幼體的初期(溞狀V期以前)階段由于幼體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差,此時若發生絲狀細菌病,通常采取投喂優質餌料、增加換水量和升溫刺激等措施,促使幼體蛻皮變態,蛻應時絲狀細菌隨著舊的外殼一起脫掉。在溞狀v期和大眼幼體階段可以利用藥物進行治療,國外報道的使用資合銅(Cutrine-plis)在流水中使Cu2十濃度達0.1mg/l,藥浴2h,或在靜水中Cu2十濃度為0.2-0.5mg/l,藥浴2h,但該種藥物目前國內未見生產和使用報道。
國內報道一些治療方法主要有:a全地潑灑高錳酸鉀,濃度為5mg/l.6h后換水;b.0.2mg/l的孔雀石綠加0.2mg/l的高錳酸鉀全池潑灑;c.0.5mg/l的孔雀石綠全地潑灑等方法。這些方法在生產中仍然存在一些總題,如高錳酸鉀連續使用會損傷幼體的鰓組織,同是也不能根除,而孔雀石綠雖然有效但已被列入禁用藥品。
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有:(1)用濃度為36mg/l的甲醛藥治12h后換水50%。(2)先將池水排至一半,用制霉菌素10mg/l加新潔爾滅60mg/l藥浴4h后將池水加滿。(3)用1mg/l濃度的硫酸銅藥浴6h后換水50%。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