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河蟹育苗生產中絲狀細菌病的發生日趨嚴重,給育苗業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阻礙了育苗產業的發展。該病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6月,危害河蟹的卵、大眼幼體及早期幼蟹,導致卵發育停止,幼體運動遲緩,攝食受阻,蟬皮困難而死亡。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絲狀細菌病的發病時間逐漸提前,發病區域不斷擴大,江蘇沿海幾乎每個育苗生產單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過絲狀細菌病的困擾,由此引起的損失慘重,生產中也沒有較為規范的防治措施,為了更好地防治控制河蟹育苗生產中絲狀細菌病,本文從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的發生、對河蟹幼體產生的危害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從三方面對該病的防治進行了探討。
一、絲狀細菌病的發生
1、絲狀細菌病病原體
引起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的病原是亮發菌。亮發菌是海水中的一種常見細菌,主要呈附著生活,常見的為毛霉亮發菌,該菌菌體細長,以一固著器吸附于幼體體表。其繁殖速度極快,主要通過菌絲體斷裂產生微生子,進而形成許多新的絲狀體。該菌可以附生于許多海洋動物體表,如黃道蟹、小長臂蝦、草蟹等海洋底棲甲殼動物;海水人工養殖中,附生于養殖對蝦和魚卵的報道較多,亮發菌可以附生于對蝦的鰓絲、附肢以及體表等多個部位。
2、絲狀細菌病發生的影響因素
調查發現,在利用人工配制的海水進行河蟹育苗生產中沒有絲狀細菌病的發生。因此,天然海水是絲狀細菌病發生的主要傳播來源。亮發菌屬異養菌,它與其他生物一起構成了育苗水體的微生態系統。該微生態系統與養殖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育苗系統的水環境惡化,亮發菌會因條件適宜而大量繁殖,數量急劇增多,破壞海水微生態平衡,致使幼體被嚴重感染。因此,亮發菌的數量是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影響育苗水體中細菌數量的因素主要有水溫、營養來源以及單胞藻的數量等。
亮發菌的數量與育苗水的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從河蟹幼體體表分離到的亮發菌溫度生長范圍為1O℃-40℃,最適溫度為25℃-28℃。每年春季,氣溫開始回升,自然海區海水中亮發菌數量增多。到達育苗池后,水溫一般在21℃-25℃之間,相對于自然海區中水溫來說,更加適宜亮發菌的生長繁殖,育苗池水中亮發菌的數量較外海及蓄水池中高。因此,3-6月份是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流行的高發季節。
影響亮發菌數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營養源。亮發菌屬異養菌,有機物含量高的環境有利于其生長。調查發現,發生絲狀細菌病的育苗池的化學耗氧量普遍較正常育苗池水高40%-50%,表明絲狀細菌病的發生與水中有機物含量有著直接的關系。育苗池中有機物主要來自殘餌、變態產生的甲殼、死亡的有機體(如單胞藻、蟹卵、幼體及鹵蟲和細菌等)。在溞狀幼體早期,餌料以水體中的藻類為主,投喂的其它餌料較少;到了溞狀幼體后期和大眼幼體階段,開始投喂鹵蟲、橈足類尤其是人工配合餌料水中的有機物相對豐富,給亮發菌大量繁殖提供了基礎,加之育苗水溫提高,亮發菌的數量會快速增長。可見,育苗池中有機物含量過高,會敗壞水質,促進亮發菌的生長繁殖,危害幼體。通常外海海水中的營養物質比較貧乏,加之微生物之間的拮抗和競爭作用,亮發菌的數量相對較少。而近年來,由于海水的富營養化,赤潮發生頻繁—且范圍不斷加大,加之沿海污水排放越來越嚴重,近岸海水中有機物濃度比較高,使亮發菌有了更適宜的生長環境,因而數量增多,這是近年來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發生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
單胞藻在育苗池中的存在可以通過藻菌拮抗和競爭來維持生態平衡,另外,藻類的存在也可以降低育苗水中的氨氮,改善水體環境。在溞狀幼體早期,育苗池中的單胞藻類數量較多,此時池中亮發茵等細菌的數量較少;到了后期,隨著幼體攝食量的增多,池中的活體藻體數量減少,水體的透明度增高,菌的數量占了優勢,池中亮發菌的數量便會增多。
綜上所述,育苗水體中亮發菌數量的增多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許多因素協同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與環境的水溫及鹽度、池中有機物含量、育苗技術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河蟹幼體絲狀菌病的發生是許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二、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的危害
通常細菌對動物機體的危害主要是通過進入機體并在體內繁殖,產生內外毒素、透明質酸酶、膠原酶或凝固酶等物質,造成動物機體的傷害。但絲狀細菌對海洋動物的危害卻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絲狀細菌附著河蟹幼體時,僅附生于幼體的體表,沒有明顯的侵入幼體內部的結構,幼體體表也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絲狀細菌雖能利用多種糖類作為生長的營養來源,但其幾丁質酶試驗為陰性,證明絲狀細菌并不能利用甲殼質,絲狀細菌的附生不會對幼體的體表造成營養性侵害。因此,絲狀細菌對河蟹幼體的危害只是一種物理性的危害。但研究同時發現,絲狀細菌附生幼體時,幼體的附肢、眼等被重重纏繞,尤其是在關節處,導致活動不便,攝食受阻,生理機能下降,引起死亡。絲狀細菌也能附生于溞狀幼體的鰓部,刺激鰓部粘液分泌增加,使鰓部沾滿污染物,導致呼吸困難,缺氧死亡。甲殼類動物在蛻殼時需要比平時更多的溶解氧,而絲狀細菌對蛻殼過程有機械性的阻礙,當其大量生長時,不僅絲狀細本身會消耗水中的氧氣,而且會使鰓的表面與水接觸面積減少,從而妨礙呼吸,導致死亡。因此,絲狀細菌附生在幼體的體表,雖然沒有對幼體產生直接的侵蝕或病理性損害,但對幼體的生長發育仍然是一種致命性的危害。
從絲細菌病的發生與流行來看,河蟹幼體在每次變態期的后期發病情況較嚴重。幼體變態時,絲狀細菌會隨著幼體的蛻皮而離開體表,使幼體暫時擺脫絲狀細菌的感染。但是,由于幼體所蛻出的甲殼仍然存在于育苗水體中,絲狀細菌并沒有因為離開了幼體的體表而死亡,仍在水中繼續生長繁殖,產生新的微生子而繼續附生到已蛻皮的幼體體表上,使得絲狀細菌對幼體的危害重新開始并持續存在。
三、河蟹幼體絲狀細菌病的防治
1、實施生物生態防治,降低水中有機物濃度
近年來,利用藻菌拮抗、菌菌拮抗以及改善水質等技術來防治細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圍內正日益受到重視。它們通過細菌與藻類的拮抗和競爭作用來維持和改善水體生態環境,降低水中有機物含量,穩定水質,保持水體的微生態平衡。
在育苗池中進行單胞藻(小球藻、硅藻、扁藻等)的培養,是控制絲狀細菌數量的一條經濟而又環保的途徑。單胞藻是河蟹幼體營養豐富的生物餌料;它可以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一些單胞藻滲出物(如多糖、多酚、氨基酸)也能有效地絡合某些金屬離子,從而減少細胞對其的吸收,降低金屬毒性。另外,與使用抗菌藥物相比,單胞藻的使用不會產生耐藥菌株或藥物殘留等現象。
有益微生物能降解育苗水體中的有機物,起到生物修復的作用,是預防絲狀細菌菌病發生的另一科學的方法。利用光合細菌、玉壘菌及蠟狀芽胞桿菌等多種微生物組合應用于河蟹育苗系統中的研究發現,微生物組合的應用對于水質凈化有明顯作用,并沒有發現有絲狀細菌病的發生。
2、嚴格育苗用水消毒,消滅疾病傳染來源
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是預防動物疫病的科學措施,絲狀細菌病的防治也相同,在預防該病發生時應首先注意做好消毒工作。育苗前應對育苗水及育苗器具要進行嚴格消毒,殺滅水體中或器具上可能在的絲狀細菌,育苗過程中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徑,對已發生絲狀細病的育苗池水要進行消毒處理,并注意不要發生交叉感染。
目前在育苗生產上使用較多的消毒劑有高錳酸鉀、甲醛等。但它們在絲狀細菌半致死濃度下對河蟹幼體同樣具有較強的殺傷作用,且高錳酸鉀的副作用較大,并且易受水體中的有機物影響,使用中很難掌握合適的應用濃度,因此不宜使用。二氧化氯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快速、廣譜殺滅微生物的作用,且無毒、不污染環境。研究表明,0.1mg/L的CI02可以有效殺滅毛霉亮發菌及其微生子;另外CI02對養殖水體的水質環境有一定改善作用,一定濃度的CI02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的生物耗氧量、化學耗氧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這對于維持良好的水體環境、防止水質惡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使用CI02對河蟹育苗用水進行預消毒處理,具有改善水質和殺滅病原的雙重效果,是預防絲狀細菌病的的首選消毒劑。
3、配合適時換水,合理使用抗菌藥
絲狀細菌感染河蟹幼體,只是附生于幼體的體表,在幼體變態時,絲狀細菌會隨著蛻皮而離開幼體的體表,只是沒有離開水環境,在1-2天后絲狀細菌微生子又會重新附生于新的幼體體表。按照絲狀細菌附生河蟹幼體的這一特點,在幼體變態后一天內,對育苗池進行換水,使幼體擺脫含有很多絲狀細菌菌絲體的水體,同時采用抗菌藥物進行嚴格處理,并對生產工具進行消毒,以防止操作中再次感染。生產實驗表明,對發生絲狀細菌病的育苗池適時進行多次換水,并結合有效藥物的使用,對防治絲狀細菌病的發生有較好的效果。
河蟹育苗池是一個微生態系統,反映著非生物環境、幼體及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如果水體水質良好,NH3-N、NO2-N及有機物含量較低,水中類似于毛霉亮發菌的異養細菌數量就較少,幼體則會健康地生長發育,且具有較強,的抗病力。反之,如果有機物含量過高,異養細菌的數量也會增多,則極易發生毛霉亮發菌附著等細菌性疾病。因此,嚴格育苗生產管理,實行生態防治,控制良好的育苗水體環境,保持水質的清新,減少水中毛霉亮發菌的數量,為河蟹幼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防治絲狀細菌病的關鍵。(摘自水產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