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白芒病
病因與癥狀蟹步足基節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藍色),折斷步足會流出白色的粘液。本病出現在瘦蟹(初交配的雌蟹),是由于海水鹽度突變低而引起青蟹的不適應癥。防治方法:加大換水量,改善池塘水質,保持海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和相對穩定,是預防此病發生的根本方法。發病時,使用土霉素等制成的藥物餌料(每1公斤配合餌料中加藥0.5~1克)投喂,有一定效果。
飽水病
病因與癥狀:青蟹的步足基節和腹節的部位呈水腫狀。此病是因池水太淡,導致青蟹生理機能失調而引起的。在內灣捕獲到的青蟹亦有發現此病。
防治方法:保持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可預防此病的發生。發病時,必須將病蟹分開飼養,以免傳染。及時調節池水的鹽度。能使輕病者得到挽救。
海發藻
病因與癥狀:屬于硅藻類的海發藻,形似棍棒,群體呈星狀或折線狀,在光線充足、水質較肥的海水中,繁殖很快,對青蟹蚤狀幼體危害甚大,常導致幼體的大批死亡。防治方法:育苗海水經過48小時以上暗沉淀,發現時可進行多換水。
海鞘危害
病因與癥狀:海鞘(Ascidia spp),為尾索動物,外形很像一把茶壺。壺口處為入水管孔,壺嘴處為出水管孔,壺底便是身體的基部,附生在其他物體上,行固著生活。身體表面有一層粗糙堅實的被囊,身體得到保護并維持一定的形狀。在入水管孔的下方,有一片篩狀的緣膜,其作用是濾去粗大食物,只容許水流和微小食物進入咽部。咽部內壁有纖毛;背壁(出水管位于背方)和腹壁又各有一溝狀構造,分別稱為背板和內柱,能分泌粘液粘著食物。食物被粘成小粒后即隨纖毛推動的水流,進入胃和腸中。消化后的食物殘渣,經出水管孔排到體外。
防治方法:海鞘常附著在青蟹腹部的側基部。防治方法是在選擇苗種時應把海鞘剔除;適當降低鹽度,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潔。
紅芒病
病因與癥狀:青蟹步足基節的肌肉呈紅色,使步足流出紅色粘液。此病多出現在卵巢發育較成熟的雌蟹(花蟹和膏蟹),實際上是卵巢組織腐爛,未死先臭。
防治方法:其病因是由于內灣海水鹽度突然升高,滲透壓等生理機能不能適應引起的。因此,預防措施應是控制池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并注意鹽度的相對穩定。一旦發現病蟹,就應分開飼養。如能采取加注淡水等辦法,及時調節池水的鹽度,其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弧菌病
癥狀及病因:活動能力明顯減弱,多在育苗池水的中、下層緩慢流動,趨光性變弱。幼體攝食量減少或不攝食,胃中食物少,發育減慢,體色變白。此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感染。
防治方法:此病多是環境不適,尤其營養不良,人工餌料用量多,水質不佳所引起。因此,預防的措施應是控制較佳的環境條件,并注意池子、工具消毒。發生疾病時可用土霉素2ppm或氯霉素1ppm,全池潑灑,具有療效,連續使用數日直至病狀消失為止。
適用藥物:土霉素、氯霉素。
華鏢蚤
病因與癥狀:據賴慶生(1990)報道,在幼體培育池中,華鏢蚤等橈足類在優越的水體環境中迅速生長繁殖,形成優勢種群,與青蟹的蚤狀幼體爭餌料、爭氧氣、爭水體,擾亂幼體安寧。凡是華鏢蚤在某個培育池中占優勢,則幼體培育至第三期者困難。
防治方法:要徹底清池消毒,嚴格過濾育苗用海水,防止華膘蚤的六肢幼體及卵囊帶入育苗池。
黃斑病
病因與癥狀:在青蟹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現黃色斑點,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種黃色粘液,螯足的活動機能減退,進而失去活動和攝食能力,不久即死亡。剖開甲殼檢查,在其鰓部可見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淺褐色異物。發病時間多在水溫偏高和雨水較多季節。
防治方法:此病可能是由于投喂變質餌料,及池水鹽度降至5‰以下所致。預防的措施是投喂餌料要新鮮,多投活體餌料如藍蛤等,加強池水鹽度、水溫的管理。發現病蟹應及時撈出隔離飼
黃芒病
病因與癥狀:青蟹步足基節的肌肉呈粉黃色。此病被認為是赤潮生物所導致。防治方法:防止池水污染和赤潮水進入蟹池。病情較輕時,可用含土霉素的藥物餌料投喂治療。
聚縮蟲病
病因和癥狀:聚縮蟲屬原生動物的纖毛蟲,蟲體前端呈盤狀具有纖毛的圍口帶呈反時針方向圍繞到胞口,身體后端有一柄附著在青蟹的卵和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及幼蟹上,形成群體,一受刺激整個群體會同步收縮。在水溫18~20℃、海水鹽度13‰左右,聚縮蟲在青蟹幼體身上會大量繁殖,嚴重的可超過幼體大小的兩倍,使幼體漂浮于水面似白絮狀。凡產生此病的,不僅增加了幼體負擔,而且影響幼體生長發育,嚴重者致使幼體死亡。
防治方法:本病的發生與水質污濁有關,當水中有機質含量多、換水量少時,聚縮蟲大量繁殖。抱卵蟹或不干凈的鹵蟲卵帶入病源體也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水質清潔和進行鹵蟲卵的藥物消毒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抱卵蟹入池時最好也用藥物消毒。發生聚縮蟲病時,采取多換水、投喂優質餌料和水溫控制在30℃左右,以促使幼體蛻皮生長。據賴慶生(1990)報道,在水溫23~25℃時,用5%的新潔爾滅的原液稀釋為0.67‰的藥液浸浴,30~40分鐘可以殺死大部分幼體身上的聚縮蟲;也可以采用0.5‰~1.25‰福爾馬林浸浴幼體兩小時,或全池潑灑,使池水含有1/5000福爾馬林,但在1天內應進行水體交換,排除剩余的福爾馬林。
霉菌病
病因和癥狀:青蟹的蚤狀幼體及大眼幼體被鏈壺菌等屬的霉菌侵犯。霉菌的游動孢子附著在幼體上,休眠一段時間后,向幼體內生出發芽管。發芽管膨大,發育成新的菌絲狀,菌絲體在幼體內迅速生長,很快地布滿幼體全身。在死亡的幼體中常可清晰地看到與對蝦幼體非常類似的霉菌病癥。亦可見到成熟的鏈壺菌絲體生出細長的排放管,伸到宿主體外,其末端膨大為球型的頂囊。
防治方法:清除池內污物和死亡的幼體,保持水質清潔,進行育苗用水的嚴格消毒可預防此病的發生。患病時可用孔雀綠6~8ppm治療。但青蟹蚤狀幼體對孔雀綠的耐受能力較差,施藥后5~6小時需換一些水,否則影響幼體成活率。
鰓蟲危害
病因與癥狀:鰓蟲(Bopyridae),為等足類動物,通常寄生在蟹類的鰓腔內。雌雄體形差異較大,雌性體大,不對稱,常懷有大量的卵,使卵袋膨。雄性體細小,對稱,常貼附在雌體腹面的卵袋中。鰓蟲一旦吸附于宿主體就不甚活動,寄生在蟹的鰓腔者,可使蟹的頭胸甲明顯膨大隆起,像生了腫瘤一般。其危害主要有:1.不斷消耗寄主的營養,使之生長緩慢、消瘦。2.壓迫和損傷鰓組織,影響呼吸;3.影響性腺發育,甚至完全萎縮,失去繁殖能力。
防治方法:本病主要發生在蟹種時期,發病率較少,目前唯一的辦法是在蟹種放養時剔除病蟹,無其他藥物防治方法。
水螅
病因和癥狀:水螅屬腔腸動物,一端有口,另一端為附著端。吳琴瑟(1992)報道,在1990年4~5月進行青蟹人工育苗時,發現水泥池壁及底部附著相當多水螅,甚至鹵蟲卵殼也會附生。水螅能分泌很強的毒液,鹵蟲幼體放入育苗池內2小時左右,會全部下沉死亡。其對青蟹蚤狀幼體和大眼幼體的毒害更大,如果水螅大量繁殖,青蟹幼體會全軍覆滅。
防治方法:目前尚沒有好的防治方法。
絲狀細菌病
病因與癥狀:由發狀白絲菌細菌所致的體外感染。受感染的幼體,活動能力減弱,沉入水底久而死亡。
防治方法:此病的發生與水質污濁有關。因此,使用潔凈海水育苗和消毒海水等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方法。
適用藥物:消毒海水。
蛻殼不遂癥
青蟹的頭胸甲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已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而導致蟹的死亡。后期的成蟹常發生此病,嚴重地影響青蟹養殖的成活率,損失很大。其病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缺氧。青蟹蛻殼時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別多的氧氣,在水流暢通的地方,每次蛻殼僅10~15分鐘。而在靜水低溶氧或遇驚擾、強刺激的條件下,就會延長蛻殼時間,甚至蛻殼不遂而死亡;②缺乏鈣質、甲殼素、蛻殼素等青蟹蛻殼所必需的物質;③青蟹體質差、離水時間太長和水溫等不適宜。實踐中發現,在干旱和離水時間較長的青蟹中,發生此病的較多,這可能是舊殼與新體之間水分干涸,造成連之故;④池水鹽度高,換水量少,久未蛻殼,而引起蛻殼困難。
防治方法:在蟹池中設法調節最適宜的鹽度,加換水量,保持水質新鮮和氧氣充足;投放少量石灰;在餌料中添加含鈣質豐富的物質,多投喂小型甲殼動物和貝類,對防治青蟹蛻殼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烏塘鱧魚危害
烏塘鱧魚主食蟹類,所以是青蟹養殖最主要的敵害生物,危害很大。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體用魚藤根4~5克(干重)或茶籽餅15~20克嚴格清池,并注意在蟹池死角、洞孔內亦應施藥殺魚。注入池中海水用篩網過濾,心防止烏塘鱧魚等敵害生物侵入蟹池。蟹池中發現敵害魚類時,也可用茶籽餅毒池,濃度為15~30ppm。施藥后3小時左右加注海水,沖淡茶籽餅濃度。
蟹奴危害
病因與癥狀:蟹奴(Sacculinasp.)屬蔓足類動物,雌雄同體,體柔軟而橢圓的囊狀,褐色,既無口器,也沒有附肢,只有發達的生殖腺及外被的外套膜。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蟲體分蟹奴外體(Sacculina externa)和蟹奴內體(Sacculinainterna)兩部分,前者突出在寄主體外,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見到的臍間顆粒;后者為分枝狀細管,伸入寄主體內,蔓延到蟹體軀干與附肢的肌肉,神經系統和內臟等組織,形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白線狀分枝,用以吸取蟹體營養。病蟹雖一般不會引起死亡,但能影響生長和性腺發育,甚至有的蟹到成熟期也看不見精巢和卵巢,凡被感染的蟹均失去生殖能力。寄生在雌蟹的,不能育成膏蟹;寄生在雄蟹的,則使其顯得格外瘦弱。感染嚴重者,蟹肉有特殊味道,不能食用。漁民稱這種病蟹為“臭蟲蟹”。
防治方法:1.選擇苗種的時應把蟹奴剔除掉;2.放養前要嚴格清池,通常用漂白粉等藥物殺滅池內蟹奴;3.經常檢查蟹體,發現青蟹被蟹奴寄生,應立即將病蟹取出,并用0.7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潑灑全池,進行清除。
茗荷(兒)危害
病因與癥狀:茗荷(兒)(Octolasmis),屬有柄蔓足類動物,頭狀部側扁,固著的一端稱吻端,相反的一端稱峰端,兩邊由5片殼板組成。最頂端的一對稱背板;生吻端基部的一對稱板;峰端殼板一塊包左右兩側,其中線上有縱脊一道猶如山峰,故稱峰板。各殼板之間有軟膜相連,間片之間有外套的開口。體外觀似白蘭花蕾。茗荷常附著在青蟹的鰓部或口肢上。如果池水鹽度較高,久未蛻殼的蟹,其鰓往往附著很多茗荷,影響青蟹的正常呼吸,嚴重者會因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降低池水鹽度,或加大換水量,投足餌料促使蛻殼。青蟹蛻殼時會交茗荷一起蛻掉。少量青蟹被茗荷等附著,也可將其放在1‰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浴殺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