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河蟹養殖的效益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除受價格的影響外,河蟹養成規格偏小,成活率不高是主要原因。而病菌的感染及敵害生物的侵襲是制約這一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養殖過程中,如何預防病害,應做好預防工作,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具體可做好以下幾項技術要點:
1、保持養殖場所潔凈無毒 1.1養殖池應在放養前徹底清池消毒,方法是平整池底,挖去過多的淤泥(保持10~20cm,以緩沖水質),然后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遍灑池底及池壁,以殺滅敵害及細菌。藥物的用量可根據水體狀況及敵害生物的多少而定。若池中淤泥厚、敵害多,用量可加大。一般情況下,生石灰的用量是每畝75~100kg,漂白粉的用量是每畝10~13.5kg。若池中原有螯蝦、黃鱔等大型敵害,難以清除的,可提前用敵殺死、五氯酚鈉等藥物進行二次清塘,能有效地殺死這些敵害。放養前,再用一些魚類如鳙、鰱魚等進行試水,確定清塘藥物無毒后,再放蟹入池。 1.2池中進水后,為確保安全,池水可用1mg/l的漂白粉消毒,不讓水中細菌存活,起凈化水質的作用。
2、營造天然的生態環境 河蟹喜歡水質清新,水草豐富的天然環境,人工養蟹,很容易破壞水體的生態環境,養殖者應注意營造符合蟹體要求的水體環境。
2.1在蟹池整修時,應有意識地設置土墩,建造斜坡或淺灘,用小瓦、磚塊等搭建人工蟹巢,讓河穴居。
2.2在養殖過程中,可不斷地從外河或外溝中撈取新鮮水草入池,讓河蟹棲息、蛻殼及隱避之用。有條件的地方可事先栽種,保持池面占有水草在1/3左右。
2.3投餌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使粗、精飼料合理搭配,動、植物餌料都占有一定比例,并根據季節不同作適當調整保證投喂的餌料適口、不浪費,決不能使餌料在池中腐爛,污染水體。發現污染物及殘餌都應立即撈除,防止水質敗壞,保持水質良好。
2.4池邊及埂外的雜草也應及時鏟除,不讓敵害生物有隱藏之處。發現污染水及雨天泥污水應疏溝排出,以保池水清潔。
2.5春、秋季蟹池水位易淺,保持水位50~80cm,有利于多吸收陽光,便于水溫的升高;炎夏和寒冬季節水位應逐步加深,保持水位120~150cm,便于河蟹避暑和越冬。平時水位應經常加換,以保水質良好,水溫適宜,有利于河蟹的生長及逃避敵害,增強抗病能力。
3、切斷病害進入蟹池的途徑
3.1 蟹池四周首先要布設好防逃設備,一方面可杜絕河蟹逃跑,另一方面也防止敵害生物的入侵。有條件的地方應在池埂外圍再設置一道攔網,以防青蛙、老鼠等大型敵害跳入蟹池。進、出水口都要用鐵絲網攔好,并經常檢修,確保敵害不進入池內。
3.2蟹池進水應引用無毒無污染的水源,并用篩絹過濾,不讓魚卵、蝦卵等進入蟹池。進入蟹池的水也可以在蓄水池中用漂白粉等藥物消毒后再進。
3.3無論何種來源的蟹種都要用3~5%的食鹽水或10mg/L的漂白粉溶液消毒3~5分鐘后,再放入蟹池。撈取的水草及養殖用的工具也要經藥物浸泡后,再下池使用。
4、堅持用藥物預防病害 河蟹的病菌及敵害也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具體可采取以下方式:
4.1在養殖過程中,可以不定期地用蟹安、生石灰等藥液潑灑消毒,殺滅病菌。方法是每畝水面用蟹安200g或生石灰15kg化水全池潑灑,每半月一次,水溫較低時,間隔時間可以延長。
4.2喂餌應堅持"四定"投餌法,不喂變質腐爛的物質,并經常用土毒素、痢特靈或專用蟹藥拌精料投喂,以增強蟹體抗病力。用量是每kg餌料中加入土霉素0.25g,或蟹安0.01g,拌勻后投喂,連續2-3天,每10-20天一次,能有效地預防蟹病的發生。
4.3下藥毒害老鼠等敵害應在池外進行,并注意不能讓毒藥流入蟹池。
5、用多種方法捕捉敵害 老鼠、青蛙、螯蝦等池中敵害,應經常捕捉,可以采取多種方法,用人工方法捕捉,也可用地籠、鼠夾、魚叉等工具捕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